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您尚未 登錄  注冊
  • 22239阅读
  • 37回复

日本历史概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12-17
3.律令国家和公民

  平城京 元明天皇时,710年(和铜3年)都城由藤原京迁至平城京。迁都原因不明。造平城京司仿照唐都长安的都城制,建造东西约六公里、南北约四公里的城市。北端中央的平城宫由造宫省建造。强制征集数千名人夫从事繁重的劳动,因此逃亡者甚多。另外,平城京还设东、西市,并迁建大寺院和贵族邸宅。

  奈良 自710年(和铜3年)迁都平城京,奈良即成为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奈良时代,借用乃乐、宁乐、平城等字,意为平地,到平安时代才固定为“奈良”二大。所以选择奈良定都,正如元明天皇诏书所说的“合四禽图,成三山镇,龟筮并从”那样,奈良乃是由于东有青龙川,南有朱雀池,西有白虎道,北有玄武山,正合四禽图。又有三山,东为春日山,北为奈良山,西为生驹山。天子面南,则北负大山,左右丘陵横卧,前方远望平原,是符合龟筮(阴阳道)的理想之地。因此七十五年间,奈良作为京城曾繁华一时,但784年(延历3年)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今京都府长冈京市、向日市和乙训郡大山崎町)后,平城京内全部化为田园。后来以东大寺、兴福寺和春日大社为中心,并排建立禅房和堂塔,门前町发达后被称为南都。

  东市、西市 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都设有东、西市,在市司管理下,每天正午到日没开市。据记载,762年(天平宝字6年)造东大寺司一天内购进白米三十五石、絁一百二十匹、纸一万五千二百张。似有常设仓库的店铺,买卖食品、衣料、文房用品等一切物品。平安京东市有店铺五十一家,西市有三十三家。

  五色贱 律令制规定的五种贱民。顺序分为陵户、官户、家人、公奴婢、私奴婢五等。属社会最低层身分,从事朝廷和豪族的杂役,婚姻也受限制,只允许同身份间通婚。曾制订一定标准解放一部分贱民为良人,称为“放贱从良”。到平安时代,良贱通婚而免课役者增多,良贱身份制开始瓦解。

  公民 律令国家的基本成员,按国、郡、里的地区划分,登入户籍,接受分配的口分田,承担贡纳租庸调、杂徭等义务,因此也称调庸民、课役民。“公”指天皇,公民意为直属天皇的民。律令制崩溃和庄园制发展后,公民与庄民相对而言,是国衙领有的农民。中世以后,这一称呼即消失。

  户籍、计帐 律令国家控制公民的基本登记册。户籍是班田收授和确定氏姓的登记册,每六年编造一次。每里一卷,分制三份,一份由中务省保管,供天皇阅览;一份由民部省审查,作施政依据。计帐是征收庸调的登记册,每个整理汇集国内户主提出的报告书,每国一卷,分制两份,一份呈送民部省,由主计寮与上年的计帐进行比较、审查。

  乡户、房户 律令制时,农村构成以五十户为一里(乡),这种户称作乡户。乡户是行政上的最小单位,除夫妇子女外,也包括从兄弟姐妹、甥侄、寄口、奴婢在内。规模以十人左右至一百人以上,大小不等,而以二十人左右者居多。乡户是反映当时家族的实际形态,还是单纯法制上的规定,学者意见不一。房户由乡户中十人左右的小家族构成。天平时期一度成为课税和免税的单位,因此也有人认为它是实际生活的单位。

  租 律令国家的基本租税是租庸调和杂徭。租也称正税,按田地面积征收。令制前的租法规定,百代土地收获百束交纳三束。令制规定一段土地收获七十二束交纳二束二把。706年(庆云3年)的制度规定,一段收获五十束交纳一束五把。以上是上等田的租率,约占收获量的百分之三。一部分稻租充作地方财政开支,其他贮存于国郡的正仓,以备作常时期使用。

  调 646年(大化2年)制定田调和户调制度。前者课当地产品,绢、絁、丝、棉中的一种,后者课布。《大宝令》和《养老令》规定,调只限男丁负担,正丁交纳的绢、絁、丝、棉等,其负担量,老丁为正丁的二分之一,中男为四分之一。另外。正丁还交纳调的附带物,但717年(养老元年)废除此项规定和中男负担的调,代之以本乡土产,作为中男的作物而交纳。调和庸每年八月中旬开始征收,近国十月末,中国十一月末,远国十二月末以前上交大藏省,充作中央的费用。

  庸 代替劳役而交纳的实物称庸。根据《养老令》规定,庸本来是指代替岁役即劳役而交纳的物资。正丁岁役一年十天,相应的庸交纳布二丈六尺,除布外,可按当地所产交纳米、盐、棉等,并运往中央,脚夫由纳庸户负担。

  岁役 征课公民的劳役之一。令规定:京畿以外的正丁每年十日,自带口粮服役。不服劳役者,代以纳庸,一日合布二尺六寸。无正丁者,由次丁二人合正丁一人服役。另外,劳役十日以上、三十日以卜者称留役,按日数免租调。但岁役实施到何种程度,令人怀疑。

  杂摇 令条规定的繁杂劳役,如新修灌溉用水设施等。正丁一年限六十日,次丁三十日,中男十五日,由国司使役国内公民。此外,一般认为还有国司(郡司)临时征发的劳役,如维修用水设施和官舍等,称为令外杂徭(或杂徭外徭役),不分正丁和中男,也无一年六十日的限制。律令国家租税体系的特点是,杂徭这类徭役劳动的负担比租庸调更重。

  出举 古代以劝农和救济为目的的有息借贷制度,有公出举和私出举之别。主要借贷稻米,也有钱和酒等,用口分田及垦田、房屋、布匹、奴婢等作抵押。公出举春天由国司贷出收纳的租稻(官稻),秋收后归还,利息为百分之五十(平安时代为百分之三十)。奈良时代以后变成一种杂税,强制借贷。因负担过重,许多人无力归还而出卖口分田,逃亡他乡,到处流浪。这是破坏公民生活的一个原因。私出举是个人的营利事业,利息一段高达百分之百,但也曾限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律令国家虽一再禁止私出举,但未能制止。

  赁租 古代经营土地的一种方式,租地耕种,支付地租。春耕前支付地租,称赁;秋收后支付称租。租借期规定为一年,地租为收获量的五分之一。乘田(公田)和庄园的经营广泛采用赁租方式。乘田的地税上交太政官,作为太政官官员的新资和经费。

  条里制 古代土地划分方式。边长六町(约六百五十四公尺)的正方形区划称里或坊,以里作为一郡或数郡的单位;南北称条,分一条、二条……,东西称里,为一里、二里……。里的各边再六等分,以沟、畦等区分成三十六个边长为一町的正方形区划,称为坪。从里的一角数起,称一坪,二坪……。这样,可以用几条、几里、几坪明确表示耕地的位置。施行条里制的原因是为了顺利地实行班田。今天在畿内、濑户内海沿岸、北九州、滋贺、岐阜和福井等地仍可广泛看到条里制的遗迹,其他地方也存在部分遗迹。

  班田收授法 律令国家的土地制度。良人年满六岁,男子分给口分田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即一段一百二十步,奴、婢等贱民各得良人男女口分田的三分之一。分配口分田以每六年编造一次的户籍为标准(六年一班)。本人死亡,国家在下一个班田年度收回分给的口分田。大化革新的诏书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班田收授法。大化革新前己有此惯例。但根据全国的户籍实施班田,则在《净御原律令》制定以后。唐朝的均田制,受田资格和租调负担有密切关系,受田年龄和租调负担年龄有关。日本的班田制则是不负担调庸的儿童、老人和女子也分给口分田。口分田以户为单位进行总计,但实际上分给的土地并不集中在一处,而是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各处,有时所分土地离家有数公里远。其情景如《万叶集》所反映的:搭起窝棚,野宿在外,从事农耕。

  军团 各国正丁每三人出一人当兵,集合邻近数郡的兵丁组成一个军团。军团有三种,一千人以上为大团,六百人以上为中团,五百人以下为小团。内分骑兵队和步兵队。792年(延历11年)除奥羽、九州等边防要地外,废除军团改为健儿制。

  品部、杂户 直属朝廷的手工业技术者集团。有随伴部到官司上班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和贡纳手工业制品的两种,出身以渡来人系统者居多。品部和杂户在职业和系谱上很难区别,但在法律身份上,品部属于良人,杂户属于贱民。两者分属大藏省、宫内省和兵部省等。品部有三十九种,二千八百二十七户,杂户有十一种,八百三十四户,品部在数量上较多。上班劳动的品部有治部省雅乐寮所属的乐户(伎乐、木登、奈良笛吹,住大和国高市郡乐户乡)、兵部省道兵司的杂工户(爪工、楯缝、幄作)、大藏省漆部司的漆部(漆部、泥障、革张)、宫内省大膳职的杂供户(鹈饲、江人、纲引、未酱)等。纳贡的品部有大藏省织部司的染户(锦绫织、广绢织人、绯染、蓝染、吴服部)等。上班劳动的杂户有中务省内藏寮的百济户、兵部省造兵司的杂工户(锻户、甲作、韧作、弓削、天作等),以及宫内省锻冶司的锻户等。纳贡的杂户有宫内省莒陶司的莒户。奈良时代末期,品部和杂户逐惭解放,种类减少。


前田芫雪录入整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12-17
4.律令政治的发展

  浮浪、逃亡 律令称脱离原籍流落他乡而负担课役者为浮浪,不负担课役者为逃亡,以示区别。刑罚也有区别,浮浪最高杖一百,逃亡则徒三年并服差役。但实际上流落他乡者大多为躲避课役义务,因此浮浪和逃亡无实质差别。编制《庚午年籍》和《庚寅年籍》等户籍的目的是杜绝浮浪,禁止所有登记在户籍上的人民脱离原籍而自由迁居。但是,营造平城京的役民和不堪庸、调、出举沉重负担的农民不断浮浪和逃亡。因而715年(灵龟元年)政府宣布对逃亡者同时在原籍和逃亡地两方征收调庸,用威吓的办法促使逃亡者返归原籍。后又强制遣送逃亡者回原籍,同时把原籍不明者编入当地户籍。但736年(天平8年)停止这一做法,而把不回原籍的浮浪人登入浮浪人帐以便征役,但不作为班田收授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登入户籍的公民不同的称为浮浪人的新身份,改变了律令原来把全体人民作为公民这样一种单一身份而加以控制的基本方针。

  三世一身法 723年(养老7年)律令政府发布的奖励开垦法。承认修筑新沟渠的开垦者可三代(本人、子、孙)私有,利用旧沟渠者限本人一代私有。企图依靠地方豪族和农民的自发开垦来扩大耕地而积,然而却成为律令制的基本土地制度公有制崩溃的契机。

  吉备真备 (693—775年)奈良时代的官员和学者,出身于吉备地方的豪族。717年(养老元年)作为留学生入唐,通晓儒学、天文、兵法等各种学问。回国后,在橘诸兄掌权时与僧玄昉同为活跃人物。藤原仲麻吕当权时,一度降职。再次入唐回国后,任大宰大贰,筑怡土城。仲麻吕没落后,升为从二位右大臣。

  藤原广嗣之乱 740年(天平12年)9月,大宰少贰藤原广嗣发动的叛乱。企图排斥左大臣橘诸兄、玄昉和吉备真备,以挽回藤原家族的颓势而东山再起。广嗣利用当时不断发生的饥馑和瘟疫,动员人心浮动的北九州农民和豪族一万余人,在丰前板柜川与大野东人为大将军的追讨军作战,失败后,十一月在肥前松浦郡值嘉岛长野村被捕,处刑。后来,圣武天皇遍计划行幸伊势,迁都恭仁京,玄昉移住筑前观世音寺,真备左迁肥前守,大宰府一度废除。

  垦田永世私财法 743年(天平15年)制定的奖励开垦政策。垦田指已开垦的田地和预定开垦的土地。奖励垦田是律令国家的国策,但《三世一身法》不承认开垦者的土地私有权,未达到奖励开发的效果。743年有条件地承认垦田的永世私有,如按位阶限制开垦面积和申请后三年内应着手开垦等。以前占有大量土地的强大社寺、贵族和诸豪族,则利用这一法令,无视限制,大肆垦田,从而使庄园开始发展起来。

  道镜 (?-772年)法相宗僧人,出身于河内志纪郡的弓削部。受称德天皇庞信涉足政界。藤原仲麻吕之乱后,任太政大臣禅师,接着升为法王,权势显赫,甚至发生企图把他推上皇位的事件。藤原百川等命和气清麻吕接受丰前宇佐神宫的神谕,阻止道镜的野心,使其失败,天皇死后,道镜左迁下野药师寺别当,死于该地。

前田芫雪录入整理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12-17
5.天平文化

  天平文化 天平年间(729-748年)前后繁荣起来的奈良时代文化。天平文化是在律令国家繁荣和唐代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融和唐代文化的国际性和这一时代的国家色彩,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当时,“镇护国家”的思想盛行。包括东大寺,各国都兴建国分寺,并大规模地抄写佛经,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面貌,在佛象、佛画、寺院建筑方面产生许多优秀作品。佛像塑造方面,东大寺三月堂的执金钢神和日光、月光,以及该寺戒坛院的四天王等塑像,三月堂的不空(上四下绢)索观音,兴福寺的十大弟子、八部众等干漆像是代表性的作品。除金、铜、木材外,还使用塑土和干漆等软材料,表现技术有所进步,能够采取理想的写实表现方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药师寺东塔、东大寺法华堂、法隆寺梦殿、唐招提寺金堂等。绘画方面,有上品莲台寺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图》、正仓院的《鸟毛立大屏风》、药师寺的《吉祥天女画像》等。特别有名的是正仓院收藏的御用珍品,其中许多家具、日用品、乐器和伎乐面具等都是从唐朝和西域传来的工艺品。由此可以看到天平文化的世界性和当时摄取这些文化的人所具有的高度美学意识。这些珍品作为工艺美术资料来说也受到很高评价。文学方面有《万叶集》、《怀风藻》,历史著作有《古事记》、《日本书纪》,地理志有《风土记》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思想,引人注目。

  古事记 历史著作,三卷。是稗田阿礼承天武天皇之命默诵,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诏撰录的,712年(和铜5年)1月完成。该书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纠正各家的传说,弄清皇统的由来,根据神代至推古天皇的《帝纪》和《旧辞》写成。上卷是神谱和神话,中卷记述英雄传说和历史人物,下卷是天皇的系谱。是日本现存的最古史书。

  风土记 713甲(和铜6年)政府下令各国报告郡乡名称的由来、物产,土质地形和民间传说等,《风土记》就是各国的报告书。用汉文写成,故事部分杂以日本文体。925年(延长3年)再次下令各国提出报告书。现存完整的只有733年(天平5年)完成的《出三国风土记》,不完整的有常陆、播磨、丰后、肥前的《风土记》,这些称为《古风土记》。

  日本书纪 日本最古的敕撰史书。古称《日本纪》。《续日本纪》记载,720年(养老4年)舍人亲王等编修《日本纪》三十卷,系图一卷,但系图没有传下来。该书是用汉文写成的从神代到持统天皇的编年体史书,作为仿照中国史书体裁的国家正史,为宣扬天皇的神圣性和统治国土的正当性而编修的。编修时,除六世纪记录的皇室系谱和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帝纪》、《旧辞》外,还采用了官府记录,个人日记、诸氏传说、有关百济的史书等不同性质的多种材料。另外,明显地存在着引用中国古典和正史的文章以作修饰并按照编者的政治思想加以润色的情况。因此,作为史料,必须严格批判。

  万叶集 和歌集,二十卷。包括长歌、短歌和旋头歌,集仁德天皇时代到八世纪中期各阶层作者所作和歌之大成,是一部多达四千五百首的大歌集。据说是大伴家持以《万叶集》以前编纂的歌集为基础编辑而成。这时期还没有创造日文字母-假名,因此设想出使用汉字的复杂表达法。其中,用汉字作表音文字的称“万叶假名”,是后代假名的基础。作品的时代一般分四期:第一时期(672年以前)也称初期万叶时代,作者主要是律令国家形成时期的宫廷歌人,作品还停留在民间诗歌的表现形式上,朴素的诗歌居多。其中留下了额田王表达个人心情的抒情歌,额田王在《万叶集》女作家中占首位。第二时期(673—709年),可以读到一些苦心措词、构思的诗歌,代表人物有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和志贵皇子等。第三时期(716—733年),可以读到许多歌人从各自立场确定主题并在构思和叙述上发挥个人才能的诗歌,出现了大伴旅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和高桥虫麻吕等有特色的歌人。第四时期(734一759年)是初期万叶时代以来古代和歌的衰退期,很多诗歌囿于俗套或拘泥于修辞技巧。这个时期的代表歌人是大伴家持,另外还有大伴坂上郎女等人。在这种都城中心的诗歌周围,还有十四卷《东歌》和二十卷《防人歌》,这是运用东国地方语言、直率地歌颂恋爱、劳动和吟咏离别,外出的悲喜心情的作品。

  雅乐 平安时代形成的古代律令国家的音乐,今指继承这一传统的日本音乐的总称,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音乐经日本化后的管弦、舞乐,在此以前流传下来的神乐、东游、久米舞、大和舞等歌舞,以及平安时代创造的催马乐、朗咏等。根据《大宝令》设置雅乐寮,在那里演出外来音乐和日本传统歌舞。外来音乐在九世纪开始日本化,唐乐系统称左方,高丽系统称右方。舞蹈也分为左舞和右舞。音乐理论和乐器也进行调整统一,最后发型为近似今天的型式。但古代国家的解体,带来雅乐的衰落。到1870年(明治3年),集中京都御所、奈良春日大社和大阪四天王寺等三方面的乐人,复兴雅乐,并使之近代化,这就是宫内厅乐部的基础。今天为了打开欧洲音乐穷途末路的局面,雅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素材,也值得注意。

  南都六宗 奈良时代兴起的佛教宗派,指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等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形成的各派相比较,它们致力于经典的学术研究胜过信仰。寺院是研究学术的地方,僧侣也往往兼学他宗。奈良中期形成宗派,组成宗团。

  鉴真 (688-763年)唐朝出生在扬州江阳县的学问僧,日本律宗的开山鼻祖。在留唐僧荣叡和普照的邀请下,决心赴日,前后渡海五次,皆失败,754年(天平胜宝6年)抵日。传律宗,建东大寺戒坛院,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太后等授戒,并创建唐招提寺,758年(天平宝字2年)尊为大和上。除戒律外,还介绍雕刻形式、药草知识,功绩昭著。据推断,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像是鉴真圆寂后不久制成的,是日本现存最古的雕像。

  正仓院 古代的主仓库称正仓,其一区划称正仓院。现存者只有奈良东大寺附属的正仓院,今天所说的正仓院即指东大寺正仓院。在校仓式建筑内,分北、中、南三仓,分别贮藏正仓院御用珍品一万多件,因自古以来就是敕封的,故保存完好,闻名于世界。御用珍品种类繁多,大部分是奈良时代的,也杂有大量唐代遗物,另外,与遥远的西亚、希腊、罗马有关的物品也不少。北仓存放光明皇后奉献东大寺的圣武天皇珍爱的遗物;中仓有大佛开眼仪式的献品和武器、武具、文书之类;东仓主要存放东大寺的法会用具,特别是伎乐面具、服装、乐器等。
前田芫雪录入整理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12-17
6.平安初期的政治与文化

  平安京 794年(延历13年)到1869年(明治2年)日本的都城。位于京都盆地北部,桂川、鸭川环绕其间,南北约四点七公里,东西约四点五公里。长冈京迁都一事因藤原种继被暗杀而中止,后根据和气清麻吕提议,在爱宕郡和葛野郡营造新都,794年迁都,国名也由山背改称山城。朱雀大路连接大内里朱雀门和罗城门,东筑大宫、西洞院、东洞院和东京极等大路,西修四大宫、道祖、木辻和西京极等大路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御门、中御门和二条至九条等各条大路,与朱雀大路垂直相交。平安京四周为当地人所信仰的贺茂、松尾、稻荷等神社,变成皇室和贵族的信仰对象,并重新移筑藤原氏的大原野、橘氏的梅宫、大江氏、和氏的平野等神社。相反,平城京的寺院则不许迁来,开始只有官办的东寺和西寺。院政时代,以流经东京极大路东面的鸭川以东白河为中心,建造寺院和离宫,左京更加繁荣。

  京都 在京都盆地北半部。古坟时代,秦氏等换来氏族居住在盆地周围,发展养蚕和丝织。推古朝时,秦河胜在太秦建广隆寺。桓武天皇时得秦氏援助修建平安京,后发展为首都。但因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两大事业半途而废,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区划而来完成罗城等处的建设。右京又是池沼星罗棋布的低洼地带,呈现一片“人家渐稀,几近幽墟,人去无回,屋坏不修”的景象。因此,人家都集中在左京四条以北的高岗干燥地带,传说“人不分贵贱而群集,‘高家’比门连堂,‘小屋’隔壁接轩”。镰仓时代,政权中心转移到东国,京都作为政治城市的作用减少,经济城市的性质逐渐加重。室町时代,再度成为政治城市,同时发展为一个经济城市。居民称町众,由于加强团结,出现了具有自治意识的町人。应仁之乱时京都化为焦土,后靠町众的力量,重新恢复。

  健儿 平安时代兵制下的土兵。原称“力人”,是从各国选出的一种士兵,792年(延历11年)成为正规兵制。由于军团制兵役负担过重,农民疲惫不堪,加之军团有私兵化等弊害,因此除奥羽、佐渡和大宰府管辖的各国外,均废除军团。改为每国自定健儿数,主要录用地方郡司以及富裕者和有地位者的子弟,免除徭役,承担与军团相同的任务。置健儿田以供应粮食,各国国府设健儿所加以统率。平安中期以后,不再需要,已有名无实。

  六国史 敕撰的六部国史,印《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的总称。奈良、平安时代编纂,保留了自神代到887年(仁和3年)的国史。以后虽曾一度续修官撰国史,但未完成。六国史仿中国史书,采用编年体,其中臣下薨卒条,详记个人传记,也兼有纪传体裁。六国史是古代史的基本史料。

  格式 为局部修改律令,将临时发布的诏敕和太政官符之类称格;律令和格的施行细目称式。701年(大宝元年)到819年(弘仁10年)的格和式在820年汇编成一部新的法典,称《弘仁格》和《弘仁式》,继而又编成《贞观格》和《贞观式》。有人认为,平安初期汇集和制定格式,是由于格式具有代替律令的意义,并将平安初期到院政时代这一时期称为格式时代。

  延喜式 五十卷,三代式之一。905年(延喜5年)藤原时平和忠平等奉醍醐天皇之命着手编集,927年(延长5年)完成。是对以前编的弘仁、贞观二式及其后的式进行取舍而集大成者。但四十年后,在967年(康保4年)才施行,成为后来施政的依据。三代式中唯有《延喜式》完整地保留到令天。

  新撰姓氏录 815年(弘仁6年),万多亲王等集中京畿各氏的系谱编纂而成的一部敕撰氏族志。全书三十卷,目录一卷。它把京、山城、大和、摄津、河内、和泉的一千一百八十二氏的系谱分为皇族、神族和蕃族各类,以正氏姓秩序,是研究古代史的必备书。现存本是抄录本。

  天台宗 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开创的大乘佛教,以《法华经》为经典。804年(延历23年)最澄入唐留学,次年回国,在比叡山开创日本的天台宗。最澄曾企图使大乘戒坛脱离南都各宗派而独立,在他死后,这一意图得以实现。到其弟子圆仁和圆珍一代,圆珍开园城寺,明显趋向密教;圆仁派则批判之。993年(正历4年)两者门徒终于分裂为山门和寺门两派,互相对抗。但两派后来都趋向密教,祈祷的因素浓厚。平安末期,不满这些倾向的天台僧侣开始新的宗教活动,镰仓时代的新宗教许多来自天台宗。

  真言宗 大乘佛教的一派,产生于印度。平安初期,空海入唐从惠果受禅,回国后816年(弘仁7年)开发高野山为修禅场,823年接收京都教王护国寺(东寺)开创日本的真言宗。是密教的代表,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本。宣扬人佛性质本来相同,但人的行为为恶所阻,未能发挥其价值,故认为使人的行为接近佛的行为(三密)即可得悟,得悟的境界称曼荼罗。由《大日经》得悟称胎藏界曼荼罗,由《金刚经》得悟称金刚界曼荼罗,两者包摄宇宙一切。另外,密教提倡念咒祈祷,以使佛的大慈悲降临众生,佛应众生的信仰,彼此相通。因此,在平安时代重视现世利益的贵族中广为传播。

前田芫雪录入整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5-01-01
对日本的知识又丰富了些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5-01-28
恩,又多了解一点日本了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5-02-06
汗,才讲到日本古代史的一半呢,继续呀~~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5-02-06
公元前10000-公元前3000?
那不是商周时期???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5-02-10
哇~~~~~~~~~~!!


这样可不行哦~
至少要5个字,念在是初犯,就不追究了
以后要删帖的……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5-02-26
好厉害啊~~~~~!!!!
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