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您尚未 登錄  注冊
  • 15886阅读
  • 14回复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0-01-01
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资料为网上收集

-----------------^^可爱^^-----------------


Adagio: 慢板 常见于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可以是慢速乐曲的名称, 如albinoni的Adagio。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adenza:华采乐段 协奏曲或歌剧咏叹调接近尾段时,由独奏/唱者卖弄技巧过门。十九世纪以前协奏曲的华采乐段都是即兴演奏的,但自贝多芬以后多是作曲家或独奏者事先撰写的。

Cantata:清唱剧 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hamber Music:室乐 三至十五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 (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amber Orchestra:室乐团 约十五至二十五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团。

Chanson:歌曲 法文歌曲的意思。

Chorale:圣咏曲 德国新教或路得教会的一种感恩赞美诗歌。

Coda:尾奏 拉丁文尾巴的意思。一个乐章/曲的终结乐段。

Concerto: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 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 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 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Gregorian Chant:葛丽果圣歌 葛丽果一世在第六世纪提倡的一种教会仪式音乐, 由男歌手或男声合唱团演唱,经文全是拉丁文。

Homophony: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为主调,另由和弦(Chord)声部伴奏。

Impromtu:即兴曲 浪漫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是一种主要为钢琴而谱的短曲,具有即兴感,但并不是现场即兴演奏的。

Libretto:歌词,剧本意是小册子。指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的歌词本。

Lied:德文艺术歌 德文歌曲的意思,众数则称为Lieder。

Magrigal:牧歌 没有乐器伴奏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儿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 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Monophony:单音音乐 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

Motet:经文歌 源自十三世纪。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复音歌曲,以宗教文字为歌词。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 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 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pus(Op.):作品编号 拉丁文作品的意思。作曲家或音乐出版商以此编排作品, 通常作品编号愈小,亦即是作曲家愈早期的作品。

Oratorio:神剧 原意是指祈祷室,十六世纪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与歌剧相似, 但唱词均以圣经为蓝本,也没有舞台布置或服装。

Orchestra:管弦乐团 十五人以上组成的乐团。

Orchestra不一定混合管乐和弦乐, 纯粹的管乐团或弦乐团也称为Orchestra。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 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 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 (请参阅Gregorian Chant)。 Polyphony:复音音乐 两个或以上独立声部组合的音乐。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 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 Music:标题音乐 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器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 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重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经常以既有的旋律为基础写成器乐曲。

Rondo:回旋曲 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 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Scherzo:诙谐曲 意大利文玩笑的意思。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 (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间的音乐。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 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 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 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Sonata Form:奏鸣曲式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一种曲式,常有于交响曲或协奏曲 的第一乐章,由呈现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和再现部(Recapitulation) 组成。两个风格不同的主题在呈现部出现,在发展部变化,最后于再现部重复作结束。

Suite:组曲 巴罗克时期的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在浪漫时期,组曲也会 是由歌剧或芭蕾舞剧改编成的乐曲,或独立的音乐会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Symphony:交响曲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曲种,其实就是管弦乐奏鸣曲,通常由四个乐章(也有三个或五个的)组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有时也会加入声乐。

Tempo:速度 意大利文时间的意思,泛指乐曲演奏时的速度,常见的有:Largo(宽广 的),Adagio(缓慢的),Moderato(中庸速度),Andante(行板),Allegro(欢乐的快板) 和Presto(非常快)。

Theme and Variation:主题与变奏 (请参阅Variation)。

Toccata:触技曲 意大利文触碰的意思,是一种表现演奏者技巧的器乐独奏曲,大多数是键盘乐器而作的。

Tone Poem:音诗 与交响诗(Symphonic Poem)同义。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 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Voices:声部,人声 人声可依音域分成大类: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 每个音域中还有特别的区分,如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和抒情男音(Lyric Tenor)。



-----------------^^可爱^^-----------------


一些大家常见到的名词和缩略语[转]

項目(分類)説明

TV テレビ放映アニメ
TS テレビ放映アニメ(特番)
MV 劇場放映アニメ
SF 特撮テレビ
SM 特撮劇場版
SV 特撮オリジナルビデオ
VD OVA
GM ゲーム
RD ラジオ
KK 企画もの(CDドラマ含む)
NG 人形劇
DR ドラマ
DJ 同人もの
OT その他

項目(OP/ED分類)説明

OP オープニング
ED エンディング
IN 挿入歌
IM イメージソング
TM テーマソング(OP,ED分類が不明の時に使用)
UK 不明
AR アレンジ曲・カバー曲など
CF 番組関連のCMで使用された曲
CW CDシングルのカップリング曲です。基本的に番組とは関係のない曲ですがイメージソングが含まれている可能性もあるので一応表示しています


--------------------------------------------------------------------------------
op:(opening)即片头曲。

ed:(ending)即片尾曲。

track:曲目、音轨(也可缩略为trk)

bgm:(back 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在戏剧的过程中所要用到的,一般收录在ost中。

ユレクション collection:即选集,又称合集。一张cd里即可以是同一个系列的选集,也可以是不同系列的选集,大部分收录的是所谓的“精华”。collection有best collection、themes collection、single collection、directors collection等。

ィメ-ジ·アルバム image album:印象集,不同于ost,其中的曲子并非是对原剧中的音乐忠实的再现,而是通过与原作有些不同的方式将原曲演奏出来,以便相对独立的构成曲目(更适合像音乐会演奏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是印象中的原曲。

image song:印象曲,基本同上,不过这个是单曲

mix/remix: 一首曲子的混音版或一张混音专辑。和印象集又有点不同,混音版的乐曲在ost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重编辑,并加入人声、环境音效或其他五花八门的东东,以期达到一种更好的或不同于ost的效果,给人的感觉非常的酷!一首在动画中听起来很沉闷灰暗的曲子,在remix版里可能是一首非常劲爆的舞曲哦!

live:实况录音盘,一般是现场演唱会的,可以感受到实际参加演唱会的效果。

vocal: 有人声的,非纯音乐带,一般指歌曲。

drama:类似于广播剧,即是用一群声优来演出,但一般都是相当具有水准的。

theme songs:主题歌,一般是系列里最有名的歌曲。

bonu track:cd后特别附加的音轨

SINGLE CD 只有一两首歌或两三首歌的CD(单曲),价钱比一般CD要便宜得多。Single CD一般是细碟,大小只有8cm(动漫的Single CD已经不采用8CM CD多时了价钱在1000円左右,收录4~6首,包括Instrumental在内所以算起来和买专辑价钱无异购买的人也不少…… by DARK-YY)许多歌手在出专辑前都会出单曲以保证其歌曲和歌手的流行/测试...或者凑不够一个Album(依MasterKang的建议)


vocal book: 有声cd书。就像是关上屏幕看vcd一样。

sm:笙美贸易有限公司。似乎是一个主营日本进口动画cd的公司,目前国内不管是哪个版本的d版或z版的此类cd都是从这个公司里出来的。(原版的smcd似乎也价格不菲)

cd编号: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些动画cd都会有一个ggg\a&g\ga\gm之类的标识,每一个标识对应一张cd,互不相同,如果一张cd找不到对应的cd编号,则是非官方发布的cd。可能是d版的d版,质量更值得怀疑,建议大家不要买此类cd。

cv:character voice 声优, 动画角色的配音员.

ost:original sound track (原声音带),即作品原声大碟,一般收录作品(动画、电影etc...)的配乐、主题曲等等。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n (也叫oav), 直接发行录影带版本的作品, 没有先在戏院或电视上放映.

--------------------------------------------------------------------------------------------------------------------------------------------
cd:索尼和飞利浦公司联手研制的一种数字音乐光盘,有12cm直径和8cm直径两种规格,以前者最为常见,它能提供74分钟的高质量音乐。

md:索尼公司研制的迷你可录音乐光盘,外型象电脑用3.5英寸软盘,但采用光学信号拾取系统,类似cd。md使用高效的压缩技术来达到与cd相同的记录时间,音质则接近cd。

atrac:md的一种压缩技术,它是根据心里声学原理,把人耳所不能分辨的声音信号的强度、方位、音调、音色舍去,从而在一张容量不大的md空白碟片上存储高品质的音乐。从概念上说,这种压缩方式比mp3更科学。

dvd-audio:是由dvd forum audio working group(wg-4)与inter******** steering committee(isc;为一日、美、欧之recording association)共同制订的规格,也是dvd家族中重要的一环。相较于dvd-video压缩过的16位元、48khz取样频率的音乐,dvd-audio的六声道更清脆,可达到24位元、96khz的取样音乐的潜力,甚至听力不大好的人也可区分出二者的差别,但是这两种格式都远远超越了cd平板式、16位元、44.1khz的声音。由于dvd-audio所支援的格式显然比dvd-video和cd的pcm(pulse coded modulation,脉冲码调变)音乐有更高的品质,因此它可以表现更丰富的3d环场音效,其动态频率的范围比cd还要大四倍。

sacd:super audio cd的缩写,是索尼和飞利浦在它们联合开发的mmcd(单面双层结构的高密度光碟)基础上研制推出的新数字音频格式。sacd采用了名为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字流编码)的新编码方式,信息储存量为普通cd的6倍。sacd以高达2.8224mhz的采样频率(为cd44.1khz的6倍)把原始的模拟音频信号量化为1bit的数字音频信号,当还原为模拟音频信号重播时,所还原的波型与原先音乐的模拟波型几乎毫无二致,比cd(44.1khz/16bit)或dvd audio(96khz/24bit)的波型更为完整。因此其声音的清晰度和信噪比都很高,在20-20khz频率范围内的动态范围达120db。sacd容量与dvd-audio相同,均为4.7gb。

--------------------------------------------------------------------------------------------------------------------------------------------

比特流:飞利浦公司的一种将cd数码信号转换成模拟音乐信号的技术。

比特率:是另一种数字音乐压缩效率的参考性指标,表示记录音频数据每秒钟所需要的平均比特值(比特是电脑中最小的数据单位,指一个0或者1的数),通常我们使用kbps(通俗地讲就是每秒钟1000比特)作为单位。cd中的数字音乐比特率为1411.2kbps(也就是记录1秒钟的cd音乐,需要1411.2×1024比特的数据),近乎于cd音质的mp3数字音乐需要的比特率大约是112kbps~128kbps。

编码:通过压缩文件将其转换成另一格式文件。

解码:通过解压缩文件将其转换成另一格式文件。

采样率:把模拟音频转成数字音频的过程,就称作采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波形采样的方法记录1秒钟长度的声音,需要多少个数据。44khz采样率的声音就是要花费44000个数据来描述1秒钟的声音波形。原则上采样率越高,声音的质量越好。

杜比环绕声(dolby surround):一种将后方效果声道编码至立体声信道中的声音。重放时需要一台解码器将环绕声信号从编码的声音中分离出来。

量化级:简单地说就是描述声音波形的数据是多少位的二进制数据,通常用bit做单位,如16bit、24bit。16bit量化级记录声音的数据是用16位的二进制数,因此,量化级也是数字声音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形容数字声音的质量,通常就描述为24bit(量化级)、48khz采样,比如标准cd音乐的质量就是16bit、44.1khz采样。

压缩率:通常指音乐文件压缩前和压缩后大小的比值,用来简单描述数字声音的压缩效率。

a3d (a3d 1.0):a3d是由aureal所推出的一项3d音效技术,是利用以前所提到的hrtf的原理,通过两个音箱的输出,达到3d音效的标准。刚开始时,a 3d的规格只有aureal所推出的vortex一代芯片支持,而后由于这项规格的3d音效定位颇佳,加上只需两声道音箱就可模拟出3d音效,所以后来许多非vortex的芯片组也将此一规格纳入。 (a3d 2.0) a3d2.0为aureal在推出vortex二代芯片时所发布的新音效规格,与1.0版最大的差异在于提高声音的分辨率。它可兼容ds3d,并且加上具有独特的“wavetracing”声波追踪功能,可以更真实地呈现环境音效,但是目前只有vortex 2 au8830芯片可以完整的支持这项规格。

directsound 3d:directsound 3d是微软公司所推出的,它利用声音大小的比例调整与都卜勒效应,来达到以软件来模拟3d音效的效果。任何应用程序透过它和支持directsound 3d的声卡,便可以获得所需的效果。由于这是许多声卡厂商与微软共同制定的,现在大部分的声卡都支持这项技术。

hdcd:先进的音响编码技术,以专利方式记录音响数据,其深度及细致程度,就如在专业录音室的水平一样,逼真而细腻。hdcd是以20-bits的编码速度,比一般以16-bits编制的cd,更能表现音响效果的层次感,不但让声音表达其远近距离,同时也令人声部份及纯音乐显得更自然及清澈。通过hdcd解码及精确过滤器,sd-k330除能读取hdcd碟外,当播放一般cd时,更能丰富其播放音质。

vbr:全称是variable bitrate,就是动态比特率。和传统的cbr编码的mp3不同,传统的cbr(constents bitrate)就是静态比特率,cbr约定死了mp3的采样率为固定值。一首mp3从头至尾为某固定值如128kbit/s进行压缩。而vbr则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全程动态调节技术的压缩方法。当在低音段时,vbr会自动采用较低的比特率如32kbit/s对音质进行压缩;当在高音段时会用较高的比特率如224kbit/s对音质进行压缩;当在级高端时则采用最高320kbit/s进行压缩。vbr mp3就是在控制文件大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mp3的音质

--------------------------------------------------------------------------------------------------------------------------------------------

mp3:由德国一家研究机构发明,目前一般指在计算机上压缩和存储音乐文件的一种格式。mp3是技术术语的缩写,也就是mpeg-1 audiolayer-3的缩写,相信mpeg这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它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缩写, 就是动态影像压缩处理小组的意思,大家所看到的vcd就是使用的mpeg-1技术,而dvd是使用更进一步mpeg-2的技术。
mp3是mpeg里的一项技术分支,主要用来压缩声音。一共分三个等级(layer),分别是layer-1(mp1),layer-2(mp2),r-laye3(mp3)。

cddb:内存有演唱者,专辑名及歌名的数据库。

id3:mp3文件的标签,上注明该mp3文件(歌曲)的标题和作者。

srs wow:是srs labs公司针对mp3等新一代的音频格式而开发的一种音质增强技术。这种技术基于人耳的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原理,深入挖掘了立体声音响中的三维环绕信息,可显著扩展声场的宽度、高度和深度,使声音变得更加自然、悦耳,久听不易疲劳。而且,它还将srs的trubass低音增强技术融入其中,可以产生更加深邃、浑厚、富有弹性的低音,在用容积较小的多媒体音箱重放时所产生的低音效果几乎可以和大音箱相媲美。它所产生的虚拟声场的范围要比扬声器自身产生的声场范围大了许多,相应地,最佳听音区的范围也大了许多。

mp3pro:利用的是由 coding technologies 公司开发的 codec enhancement 技术和 thomson 与 fraunhofer 共同开发的mp3技术。当制作 mp3pro 文件时,编码器将音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将音频数据中德低频段部分分离出来,通过传统的mp3技术而编码得出的正常的mp3音频流,此举可令到mp3编码器可以专注于低频段信号从而获得更好的压缩质量,而且原来的mp3播放器也可播放mp3pro文件。另一部分则是将分离出来的高频段信号进行编码并嵌入到mp3流中,传统的mp3播放器会将其忽略掉,而新的mp3pro播放器则可从中还原出高频信号,并将两者进行组合,得到高质量的全带宽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技术,使得mp3pro能在64kbps的编码率便可提供与128kbps的mp3相同的质量。

--------------------------------------------------------------------------------------------------------------------------------------------
vqf:实际指的是twinvq(transform-domain weighted interleave vector quantization),是日本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集团属下的ntt human interface laboratories开发的一种音频压缩技术。该技术受到著名的yamaha公司的支持。vqf是其文件的扩展名。简单地说,它和mp3的实现方法相似,都是通过采用有失真的算法来将声音进行压缩,不过它与mp3的压缩技术相比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vqf的目的是对音乐而不是声音进行压缩,因此,vqf所采用的是一种称为“矢量化编码(vector quantization)”的压缩技术。该技术先将音频数据矢量化,然后对音频波形中相类似的波形部分统一与平滑化,并强化突出人耳敏感的部分,最后对处理后的矢量数据标量化再进行压缩而成。

asf、asx、wma、wax等:
asf和wma都是微软公司针对real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网上流式数字音频压缩技术。这种压缩技术的特点是同时兼顾了保真度和网络传输需求,所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也是由于微软的影响力,这种音频格式现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ogg:ogg vorbis 是一种新的音频压缩格式,类似于mp3等现有的音乐格式。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它是完全免费、开放和没有专利限制的。vorbis 是这种音频压缩机制的名字,而ogg则是一个计划的名字,该计划意图设计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多媒体系统。目前该计划只实现了oggvorbis这一部分。ogg vorbis文件的扩展名是.ogg。这种文件的设计格式是非常先进的。现在创建的ogg文件可以在未来的任何播放器上播放,因此,这种文件格式可以不断地进行大小和音质的改良,而不影响旧有的编码器或播放器。
对于乐迷来说,使用ogg文件的显著好处是可以用更小的文件获得优越的声音质量。而且,由于ogg是完全开放和免费的,制作ogg文件将不受任何专利限制,可望可以获得大量的编码器和播放器。这也是为何现在mp3编码器如此少而且大多是商业软件的原因,因为fraunhofer要收取专利使用费。

aac:(advanced audio coding)
这是根据mp3发展而来的音乐文件格式,它的频率范围比mp3宽,达到8-96khz,而压缩比率则与mp3大致相同。不过,由于支持这种压缩标准的厂商不多,而制作这种文件格式的软件也不普遍,所以aac不如mp3的普及程度高。

--------------------------------------------------------------------------------------------------------------------------------------------
eax:eax全名为environmental audio extension,这是创新公司在推出sb live声卡时所推出的api插槽标准,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环境,如音乐厅、走廊、房间、洞窟等,作成声音效果器,当电脑需要特殊音效时,可以透过directx和驱动程序让声卡处理,可以展现出不同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并且通过多件式音箱的方式,达到立体的声音效果。eax在刚推出时为1.0版,目前是2.0版,而许多游戏目前也都支持此项规格。

pv:promotion video,就是音乐录影。
将音乐电视称为mtv其实是错误的。mtv是一个商标,是一家美国电视台的名字。音乐电视就是他们的发明。中国大陆在引入这个概念的时候用mtv这个商标指代音乐电视这个事物的通称,其实是违反商标法的。所以,可以的话,不要用mtv指代音乐电视,用pv比较好。

vr:visual rock,我想看到这个词也能明白个大概了吧----视觉摇滚,这种音乐开始于日本,通常是以华丽的服饰,个性的造型出场,音乐的风格也是很dark,视觉摇滚的鼻祖就是x-japan,这个音乐的雏形应该是华丽哥特摇滚,像kiss等西方乐队。

jrock:japanese rock, 泛指日本的摇滚乐。

indies band:地下乐队,没有大型的唱片签约的乐队。一般indies band的宣传,造型都是由乐队成员一手包办。

dt:demo tape,试听带

maxi:maxi single,一般包括三到四首歌

cw or c/w:coupling with,是随single cd的附曲的称呼,单曲通常都是有cw的,一般指single的b面歌曲

初回特典:有时在初版中会奉送一些明信片,特别的画册,甚至海报等。都是fans收集的珍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10-26
〖十二音体系〗 (tweleve-tone system, tweleve-note system)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柏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贝尔格、韦勃恩(Webern, 1883-1945)继承此法并有所发展。其他作曲家受此法影响者有达拉皮科拉、斯特拉文斯基、沃尔夫、布里顿、兴德米特、箫斯塔科维奇等。

〖七声音阶〗 (diationic scale)
八度内有七音,谓之“七音音阶”。

〖力度〗(dynamics)
演奏、演唱乐曲时音响的强度。以力度记号表示之,如f(强)、p(弱)、<(渐强)、>(渐弱)等。

〖大调、小调〗 (major、minor)
西方控音乐普遍的两种自然调式,都属七声音阶,其相邻二音的间距分全音与半音两种。大调(大音阶)的三四两音间与七八两音间为半音;自然小调(小音阶)的二三两音间与五六两音间为半音。

〖大歌剧〗 (grand opera)
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历史题材歌剧。不用说白,演出场面力求富丽豪华。梅耶贝尔、阿列维等人采用之。

〖小歌剧〗 (operetta)
又名轻歌剧(light opera)。原意为小型的歌剧,始于十九世纪,是一种含有序曲、歌曲、对白、舞蹈等的戏剧,其中音乐只起一种衬托气氛的作用。十九世纪,以写小歌剧著称的作曲家有奥芬巴赫、约翰.施特劳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纪,小歌剧又常称为“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

〖不定音高〗(inderterminate pitch)
乐曲中所采用的没有明确音高的声音。实为噪声,原不属于乐章范围。现代派作曲家常用之,如锯木声、折纸张声、打字声、扫地声、敲击声、嘘声、呼啸声等等。

〖不对称节奏〗 (asymmetric rhythm)
又称“复节奏”(polyrhythm)。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相一致。广义言之,复调音乐都属于奇异节奏。现代派作曲家所用的奇异节奏,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节奏。

〖五声音阶〗 (prentatonic scale)
八度内有五音,谓之“五声音阶”。

〖切分音〗(synopation)
变换小节中强弱拍位置的一种节奏。其形成的格式有如下数种:   
1、弱拍音延续到强拍位置;   
2、休止强拍位置;   
3、弱拍音改为强拍。   
多用切分音是爵士音乐的特点之一。

〖无调性〗 (atonality)
乐曲之构成而无一定的调性基础者,谓之“无调性”。

〖六人团〗(Les Six)
指二十世纪前期法国六位作曲家,即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塔勒费尔。初由法国音乐评论家科莱于1920年提出。六从共奉萨蒂为宗师,在创作上反对印象派捉摸不定的笔触,提倡简洁、鲜明的风格,并间有复古倾向。但六人各具个性,亦无严密的组织形式,后即名存实亡。

〖宣叙调〗(recitative)
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宣叙调节奏自由,伴奏简单,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有一种“说话式”(parlando)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的”(seccko)宣叙调。

〖古典曲式〗 (classic forms)
西方音乐史上古典时期通用的曲式。如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套曲等几种曲式。

〖古典时期〗(classic period)
通常指西方音乐晚上巴赫到贝多芬前期的一段时期(即十八世纪)。一说自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即维也纳乐派活动时期为古典时期。

〖平行五度〗 (parallel fifths)
乐曲的两个声部隔开纯五度作平行进行。予人以声部不独立与调性不明确的感觉。十五世纪以来,在对位与和声上都规定应避免平行五度之出现。

〖平行减七弦〗 (parallel diminished seventh)
和弦进行的方式之一。减七和弦由四个音连续小三度叠置而成,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倾向性。减七和弦连续出现而不加解决,谓之“平行减七和弦”。

〖正歌剧〗 (opear seria)
“庄严”的歌剧。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前期。常以神话或历史为题材,用意大利语演唱,咏叹调务求精巧,并加唱彩段。主角常以阉人任之。韩德尔是写作正歌剧的革新者。至莫扎特,正歌剧已近尾声。

〖节奏〗 (rhythm)
构成乐曲的基本因素有三:
  1、乐音的高度;
  2、乐章的时值(包括休止);
  3、乐音的强弱。
  表现于时值与强弱方面的,即乐音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称为节奏。

〖节拍〗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节奏序列。

〖东方五声音阶〗
  因五声音阶为东方民族所惯用,故称之为“东方五声音阶”。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代表有画家莫奈、马奈、雷诺阿,作曲家德彪西等。德彪西在印象画派和魏尔伦、马拉美的印象派诗歌的影响下,开创音乐上的印象派。题材常取自诗情画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替代力度,着意于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音阶等。印象乐派之后起者有拉威尔、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法里雅、莱斯庇基等。

〖乐剧〗 (music drama)
瓦格纳称作《罗恩格林》以后的歌剧为乐剧。强调乐剧必须音乐、戏剧、舞台场面三者并重,同时综合成有机的整体。

〖主题〗 (theme)
乐曲的中心乐思称为主题。乐曲必从主题出发加以演绎、发展、变化而成。原名为“subject”,意义与:“theme”基本相同,但前者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有些乐曲常含有若干主题。

〖主调音〗 (tonic keynote)
调式的中心音称为“主调音”。

〖主调音乐〗 (homophony)
复调音乐及单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以一个声部作旋律(曲调)进行,其余声部居于和声衬托的地位。欧洲十九世纪的音乐大多属于主调音乐范畴。

〖主导动机〗 (Leitmotiv)
瓦格纳的歌剧写作手法之一。初由德国音乐评论家乌尔索根于1878年在所作《论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中乐曲动机》中提出。指以一个乐曲动机代表剧中的某一角色、情景、观念或事物。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指环”动机、“神剑”动机等。

〖半音音阶〗 (chromatic s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为“半音”,谓之“半音音阶”。

〖对位音乐〗 (counterpoint)
与复调音乐基本相同。但必须遵守严密的“音对音”规则,盛行十六至十八世纪。

〖边缘音〗(tone of extreme register)
发音体的音域两极限部分所发之音。音乐上一般不常用边缘音,现代派作曲家为谋求新奇效果,偶或用之。

〖曲式〗(musical form)
乐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乐段;
2、二部曲式;
3、三部曲式;
4、回旋曲式;
5、变奏曲式;
6、奏鸣曲式;
7、套曲式。

〖先锋派〗 (avant-gardism)
在文艺领域中,泛指打破一切传统准则,勇于标新立异的作品及其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先锋派艺术渐趋活跃。在音乐上,属于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布莱兹,德国的斯托克豪森,美国的凯奇、考威尔、克拉姆,波兰的彭德雷茨基,意大利的诺诺等。

〖全音音阶〗 (whole-tone sacale)
相邻二音的间距皆为全音,谓之“全音音阶”。

〖多重调性〗 (polytonality,bitonality)
同时以两种调性为基础者,谓之“多重调性”。

〖多调性和声〗 (bitonality harmony)
和弦进行中同时显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性。是现代派音乐作品的特征之一。

〖华彩段〗 (cadenza)
插于乐曲尾处的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源于十八世纪歌剧演员在咏叹调结尾处的即兴演唱,后常用于协奏曲中,由独奏者即兴展示其演奏技巧。作曲家与演奏家常为他人的作品写定华彩段。作曲家自己写定华彩段的,始于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华彩段一般不附伴奏,但亦有例外,如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华彩段就有乐队伴奏。

〖异常调号〗 (novel key signayure)
记谱法上用以指示调式与调性的记号,谓之调号。五线谱的调号通常在谱号右侧以升降记号表示之。如无升降记号,即C大调;一升记号,即G大调;二升记号,即D大调;等等。现代派音乐常不局限于大小调程式,而且即使显示出调性也总是变幻不定,因此不可能用通常的调号指示调性,只得将临时升降记号直接记在多音符前。这种记法称为异常调号。

〖声部〗(part,voice)

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

〖奇异节奏〗(conficting rhythm)
又称“复节奏”(plolyrhythm)或“不对称节奏”(asymmetric rhythm)。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时值不相一致。广义言之。复调音乐都属于奇异节奏。现代派作曲家所用的奇异节奏,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节奏。

〖转调〗(modulation)
乐曲在进行中变换调性。转调是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简单的转调常在近关系之间相转,如主属调、大小调之间的互相转换。

〖拍子〗(beat)
小节的单位时值。小节的拍子结构以拍子记号(time signayure)表示之。

〖表现派〗(expressionism)
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韦勃恩等。

〖罗马奖〗(Prix de Rome)
法兰西学院于1803年设置的音乐奖。每年授奖一次。竞选者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学生。获首奖(又称罗马大奖)者被保送至罗马学习四年,获次奖得金质奖章一枚。

〖固定观念〗 (idee fixe)
大型音乐作品中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为柏辽兹所创用。如他的《幻想交响曲》中“由爱人所幻化”的主题。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盖导源于此。“固定观念”原主医学术语,意即“促使出现某种反常行为的错觉或妄想”。柏辽兹曾攻医学,故借以命名其音乐创作中的特殊主题。

〖和声〗 (harmony)
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  
 1、和弦的结构;  
 2、和弦的连续法则;  
 3、和弦在乐曲上功能属性。  
 和声学是作曲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弦〗 (chord)
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即成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定旋律〗(cantus firmus)
自古相传的曲调。其音皆长时值,常作为复调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构成素材。中世纪的素歌就是一种定旋律音乐。定旋律乐曲近代多见于用赞美歌曲调作基础的管风琴曲。严格对位的习作亦常以古代的定旋律为题。

〖变和弦〗(altered chord,Chromaytic chord)
和弦的组成音中有不属于同调性的音出现 ,谓之变和弦。变和弦常作为转调的准备。如C大调的三级大三和弦由E、G#、B三音组成,因G#不在C大调音阶之内,故属于变和弦,可作为转入a小调的准备之用。

〖单调音乐〗(monophony)
复调音乐及主调音乐的对称。单旋律的音乐。即不附带任何对位声部、衬托句及伴奏等,只有一条单纯的旋律线。古代音乐及大多数民歌,都是单调音乐。

〖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
描述故事情节、文学意境、自然景象等的器乐曲。常有一个揭示乐曲内容的标题。此名为李斯特所提出,但实际上标题音乐早已存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即典型例子之一。标题音乐在十九世纪风靡一时,柏辽兹、李斯特、柴柯夫斯基、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皆为著名的标题音乐作曲家。

〖柯立芝奖〗(Cooledge Prize)
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柯立芝夫人于191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皮茨尔德城创设“伯克夏室内音乐节”,一年一度,设柯立芝奖奖励优秀室内乐作品。该音乐节迁至华盛顿举行。

〖复调音乐〗 (polyphony)
单调音乐及主调音乐的对称。由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又根据和声法则同时进行的声部组成的音乐。其性质与“对位音乐”(counterpoint)基本相同。复调音乐属于古代(始于十三世纪)音乐范畴。

〖复对位〗 (compound counterpoint)
凡对位音乐的各声部可以高低易位者,统称为复对位。复对位按声部数量可分为二重对位、三重对位、四重对位等。

〖音域〗 (compass)
人声或乐器发声的音调广度,常以其高低两极音表示之。各种音域,其各局部的音质不相同,这种局部,称为音区(register),在人声则称为声区。

〖音程〗 (intreval)
两乐音之间的音高差距。通常以自然音阶两音之间的音级数(包括边缘两极)作为音程的量度,如C-G,共五级。故称“五度”;G-B,共三级,故称“三度”。

〖音高〗(pitch)
乐音在音阶上的绝对高度。如C音、D音等。在物理上,音高决定于发音体的振动频率,如A4=440Hz,即高音部谱表第二间A音的振动为440赫兹(每秒钟振动440次)。在心理感觉上,音高之决定还稍受音的响度的影响。

〖音调〗 (idiom)
某一时代、民族、地区、流派、作曲家特有的音乐风格。如言某民族或某的民歌音调。

〖音阶〗 (scale)
音乐上所用的音,根据一定规律,在八度内按高低次序排列之,即成音阶。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皆有其独特的音阶。

〖神秘和弦〗 (mystic chord)
斯克里亚宾首创的一种和弦,由四度叠置而成。其组成音按泛音列法则产生,例如:C3-F3#-B3b-E4-A4-D5-G5

〖室内乐〗 (chamber music)
原指演奏家于室内(而非教堂、剧院、音乐厅)的乐曲。近代室内乐指乐曲的一个声部由一名演奏者担任演奏的器乐合奏曲。各人所奏部分在乐曲中不分主次。室内乐常按演奏人数区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

〖美声唱法〗 (bel canto)
声乐表演风格之一。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演唱者追求音质的优美、自然与歌唱表演的华丽、辉煌,而忽视词意和感情等的表达。以运用美声唱法著称的作曲家有贝里尼、多尼采蒂、罗西尼等人。他们所作的歌剧常称为“美声歌剧”。

〖洛可可时期〗 (roccoco period)
洛可可,原意为“贝壳形”。一种建筑与美术风格。其特点为崇尚华丽和纤巧。盛行于法王路易十五时期。音乐史上称1725-1775年间的音乐为洛可可音乐。这一时期上承巴洛克时期,下接古典时期。

〖配器〗 (orchestration)
作曲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器乐合奏曲中各种乐器的配合。其内容要点为:
1、各类乐器性能;
2、各类乐器的音色对比与配合效果;
3、乐曲原音响统一效果。
配器除用于初始写作之外,亦常用于现成乐曲配器,如将钢琴曲、重奏曲等 改编为管弦乐曲。

〖调式〗 (mode)
据以构成乐曲的基础音列。其中一音为中心音,其余各音与该中心音具有依存关系。如大调、小调等。调式的中心音称为“主调音”。以主调音的音高表示调式,谓之“调性”,如主调音为C的大调,其调性为C大调。乐曲之构成而无一定的调性基础者,谓之“无调性”;同时以两种调性为基础者,谓之“多重调性”。

〖通奏低音〗 (thorough bass, figured bass)
即“数字低音”。乐曲伴奏部分的一种简略记谱法。其所用和弦只记一个低音,而以数字指明实际演奏的和弦性质。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乐谱都用这种记谱法。

〖旋律〗(melody)
不同高低与不同时值的音前后相连,即成旋律。旋律的要素一为音高,二为节奏。较原始的音乐公有旋律,甚至仅有节奏。现代音乐也有只求和声与配器等的新奇效果而忽略旋律的。

〖清唱剧〗(oratorio)
大型声乐曲。以宗教事迹或史诗为题材,由独唱、合唱与管弦乐队组成,演于音乐厅或教堂,而不用布景、服装及身段表演。但最早(十六世纪中期)的清唱剧亦用布景与服装。清唱剧多由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组成,而无对白和舞蹈。弥撒曲、安魂曲、受难曲的体裁与清唱剧相似,但限于宗教内容。康塔塔亦与清唱剧相似,但其篇幅较小。

〖密集音簇〗 (dense cluster)
又称音簇(tone cluster)。和弦之一种。由多个音以半音连续叠置而成。在记谱上,其符头形成一簇,故名。现代派作曲家常用之。在钢琴上演奏的方法是用手臂猛压键盘。

〖维也纳乐派〗(Vienness school)   
1、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指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期活动于维也纳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几位古典作曲家。  
2、二十世纪前期活动于维也纳的几位十二音体系作曲家,即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等,亦被称为维也纳乐派。

〖喜歌剧〗 (opera buffa)
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歌剧体裁。与正歌剧相反,喜歌剧常以民间日常生活为题材,音乐活泼轻快,包含用于“干燥的宣叙调”演唱的说白。另有一种十九世纪流行于法国的喜歌剧(opera-comique),剧情诙谐,有说白,音乐多用通俗歌曲。如比才的《卡门》。

〖棱形旋律〗 (angular melody)
现代派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对某些滑音乐器的记谱,往往不用通常的音符,而用线条标出音的走向及其高度变化。当高低音交替进行时,谱线常显出棱角形,这种曲调进行为棱形旋律。

〖强力集团〗 (The mighty handful)
又称“五人团”(The five)。指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五位代表人物,即居伊、巴拉基列夫、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于1867年定名为“强力集团”。

〖数码歌剧〗 (number opera)
以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芭蕾舞等连缀而成的歌剧。全剧包括若干分曲,每一分曲标有数码,故名。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的歌剧,多属这种类型。

〖歌剧〗 (opera)
意大利语“opera in musica”(音乐的作品)的简称。一般指以歌剧为主,以管弦乐队伴奏,有舞台布景、化装与舞蹈动作的戏剧。有时还加独白、对白等。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包括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装、灯光等 多种艺术成分。近代的歌剧始于十七世纪初叶,后经长期发展而产生多种类型,如正歌剧、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小歌剧、乐剧等。

〖摹仿对象〗(imitative counterpoint)
对位音乐的各声部结构建立在主题摹仿的基础上者。卡农、赋格等均属之。

〖爵士音乐〗(jazz)
一种通俗音乐。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圣路易斯等城市开始流行,不久传入芝加哥、纽约,并即遍及全国。其前身为拉格泰姆。后来的爵士音乐包括勃鲁斯、比博普、摇摆曲等。节奏复杂,常用切分音。所用乐器小号、长号、单簧管、萨克斯管、钢琴、吉他、低音提琴、鼓等。乐师以黑人居多。爵士音乐的演奏风格可分为两派:   
1、“热派”,拍子急促热烈,旋律乐器常用作即兴演奏;   
2、“甜派”,拍子较徐缓,常运用自由节拍,抒情色彩较浓。


-----------------^^可爱^^-----------------

音乐名词
什么是R&B?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 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 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 R&B成分。

什么是HOUSE?
HOUSE是於八十年代沿自 DISCO发展出来的跳舞音乐。 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乐,他们将德国电子乐团Kraftwerk的一张唱片和电子鼓(Drum Machine)规律的节奏 及黑人蓝调歌声混音在一起,House就产生啦~一般翻译为"浩室"舞曲,为电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节奏, 一拍一个鼓声,配上简单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声歌唱. DISCO流行后,一些DJ将它改变,有心将DISCO变得较为不商业化, BASS和鼓变得更深沈,很多时变成了纯音乐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数是由跳舞女歌手唱的简短句子,往往没有明确歌词。渐渐的,有人加入了LATIN(拉丁)、 REGGAE(瑞格源在西印度群岛)、 RAP(说唱)或 J AZZ(爵士)等元素,至八十年代后期, HOUSE冲出地下范围,成为芝加哥、纽约及伦敦流行榜的宠儿。
为什么会叫"House"呢?就是说只要你有简单的录音设备,在家里都做得出这种音乐~House也是电子乐中 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Cher唱的Believe 就是个好例子.而M-People可说是House代表团体.House舞曲在1986年开始流行后,可说是取代了Disco音乐.

什么是Britpop?
Britpop虽有个“ Pop"字,但其实是 Rock的一种,源於九十年代英伦,中文可译为“英式摇滚”,这是英伦乐坛对美国 Grunge潮的一个回应,主要是以乐队形式出现。不过, Britpop风格其实十分广泛,如 Oasis是结他摇滚乐队, Blur则Pop很多,而Pulp则接近Glam Rook及跳舞风格,不过他们都被列作 Britpop。

什么是 Trip-Hop?
Trip-Hop是英伦/欧洲跳舞音乐的一种,它的名字来源是“ Trip+ Hip Hop"= Trip-Hop",因为它发源自英国的Bristol,因此最早时称作"Bristol Hip-Hop".。由于把把Hip-Hop(其实很多音乐都是架构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 他们多半是用Hip-Hop音乐来跳的.)节奏变慢(有时很慢很慢),加入一些迷幻的味道,如很阴沉,肥厚的Bass,轻微但迷幻的 合成音效,或是些唱片的取样,有时可能连唱片的杂音都会被"故意"取样进去.所谓“ Trip",指迷幻,氤氲的药物「旅程」,所以, Trip-Hop是种慢板的迷幻的、有 J azz感觉的、迷糊的、带点 Hip Hop节奏的 Break beat音乐。它虽然隶属跳舞音乐类,但其迷幻迷糊特色已令它跳一般跳舞音乐所有的明确节拍特色相去很远。

什么是 Gangsta Rap?
Gangsta Rap是 Rap的一种,以 Rap的内容多与都市罪案有关,充满暴力、色欲感受,这是反映现实的一种音乐路向。 Gangsta Rap於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音乐Rap中的强悍尖锐派,在美国大受欢迎,唱片销路甚高。而不少 Gangsta Rap乐手本身真正“参与”现实中各式罪案,部分更因而入狱甚至死亡,可说是真正反映现实兼令人触目惊心的乐种。

什么是 Synth Pop?
Synth Pop中的 " Synth",即 Synthesizer,顾名思义, Synth Pop就是“由 Sythesizrs炮制出来的流行乐”,当然除 Synthesizers外还会用上其他电子乐器如电脑及鼓机等等。 Synth Pop於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至八十年代中开始沉寂,当年在香港也曾掀起过一阵热潮。 Synth Pop的特点是科技感强,有时会颇冰冷,歌曲多是“三分钟流行曲” (3-minutes Pop),很多时 Synth Pop乐手会作入时打扮。

什么是 ORCHESTRA ?
ORCHESTRA就是管弦乐团,它分成四部分: 1弦乐,包括小提琴、大提琴等, 2铜管乐 3木管乐和 4敲击乐四组。弦乐组每种乐器有多人演奏 (竖琴除外 ),四组演奏者由一人统筹兼领导,他就是乐团的指挥。 ORCHESTRA於17世纪出现,到 18世纪因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而清楚地建立模式。 19世纪加入了些新乐器,乐团人数加大。 ORCHESTRA是西方古典 /正统音乐的正宗。西方流行 /摇滚乐也经常运用 ORCHESTRA的部分或全部团员协助演出。

什么是 CHAMBER POP?
CHAMBER POP是指典雅、高贵、精致的一种流行乐,它有一定的古典音乐感觉。 CHAMBER MUSIC一词来自古典音乐,中文叫"室内乐",是种小组弦乐演奏曲式,气氛高雅。 CHAMBER POP於九十年代兴起,是对当时的 LO-FI及 GRUNGE的一种反应,强调优美的旋律、精致的配乐、乾净的录音,每每多用弦乐、管乐制造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感觉。外国代表乐队有 THE DIVINE COMEDY, RIALTO, ERIC MATTHEWS及 BALLE & SEBASTIAN等,香港则有黄耀明、部分的彭羚、部分的 MULTIPLEX等等。

什么是民歌 (FOLK)?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原始 /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 (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结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後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後民歌向 POP,ROCK及都市化发展, BOB DYLAN发明了 FOLKROCK, SIMON & GARFUNKEL发展出中产口味的都市 FOLK POP,风行一时。八十年代 SUZANNE VEGA,TRACYCHAPMAN等 +走出一种更富现在都市感觉的 URBAN FOLK(城市) / CONTEMPORARY(当代) FOLK路线。民歌 (FOLK)在英国、香港等乐坛也发展出不同的面貌。民歌 (FOLK近年较新的发展是与 NEW AGE结合 (如 ENYA),及与 TRIP HOP结合(如 BETH ORTON)。

什么是 BOSSA NOVA ?
BOSSA NOVA是种带 J AZZ味道的巴西音乐, 1950年代作曲家 ANTONIO CARLOS JOBIM将巴西音乐节奏与美国西岸 COOL J AZZ混合而成,柔和、舒服、轻松、懒洋洋、浪漫乃特色。每两个 BAR的第 1,4,7,11,14拍为重拍。歌手 JOAO GILBERTO的纯厚歌声是 JOBIM音乐的出色拍档, 50年代中期传入美国後大受欢迎,其他着名 BOSSA NOVA乐手有 CHARLIE BYRD,STAN GETZ和 ASTRUD GILBERTO等,最着名的歌曲为 "THE GIRLFROM IPANEMA"。 OSSA NOVA於 60年代最流行,其馀年代亦不断有捧场者。

什么是 CLASSICAL POP ?
CLASSICAL POP是指带古典响乐味道的流行曲,多用弦乐伴奏的歌曲都可列入此类,例如 THE BEATLES的 "ELEANORRIGBY"就是。澳洲乐队 CROWDED HOUSE的一些作品也可列入此类。如果说 CLASSIC POP,则是指经典的流行曲。

什么是ACAPPELLA ?
ACAPPELLA是指没有乐器伴奏的歌曲,但凡纯以人声唱的歌都是 ACAPPELLA,不过今天我们说 ACAPPELLA通常是指有多重和唱的那种唱法,连乐器伴奏都由人声唱出。 ACAPPELLA的相反是 INSTRUMENTAL,即纯音乐乐曲,任何类型的歌曲都可以以 ACAPPELLA形式唱出。香港人最熟悉的 ACAPPELLA歌曲是 "SO MUCH IN LOVE",香港 ACAPPELLA乐队有姬声雅士等。

什么是 WORLD MUSIC?
WORLD MUSIC是西方角度观点的词汇,意思指非英、美及西方民歌 /流行曲的音乐,通常指发展中地区或落後地区的传统音乐,例如非洲及南亚洲地区的音乐,有些地区如拉丁美洲的音乐,则能普及到自成一种类型。今天大家说的 WORLD MUSIC通常是指与西方音乐混和了风格的、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非洲的 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中国的朱哲琴,巴基斯坦的 NUSRAT FATEHALI KAHN等是西方乐迷较熟悉的 WORLD MUSIC乐手。

什么是 DREAM-POP?
DREAM-POP是种“梦”般的流行曲,它有一种迷离的气氛,多靠SYNTHESIZERS(电子合成器)造成,加了ECHO效果的电结他也是重要的成分,歌唱部分往往很 'BREATHY'即呼吸声重,歌词也往往有梦般的诗意色彩。代表乐队有 COCTEAU WINS, LISA GERMANO, ST.ETIENNE, THIS MORTAL COIL, MY BLOODY VALENTINE, MAZZY STAR和 DEAD CAN DANCE等。中文歌手以王菲为首,代表作有 "迷路 "、 "DI-DA"等。

什么是 NEW AGE?
NEW AGE是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 NEW AGE可以是纯 ACOUSTIC(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 NEW AGE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音乐说可以治病,也有不少与打坐冥想有关,这与 NEW AGE思潮哲学有莫大关系。 NEW AGE音乐通常被目为颇为中产阶级的音乐, WINDHAM 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 NEW AGE唱片公司, NEW AGE代表乐手有 ENYA, 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等等。

什么是Electrophonic Music?
何谓Electrophonic Music(电子音乐)?随着时代的演进,音乐家有了更多制作音乐的方法.所谓电子音乐,就是以电子合成器,音乐软体,电脑等所产生的电子声响来制作音乐.电子音乐范围广泛,生活周遭常常能听到,在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国语流行歌中都有用到,不过以电子舞曲为最.很多人认为电子乐是一种冷冰冰,没有感情的音乐.其实电子乐也可融入Rock, J azz甚至Blues等多种元素而充满情感的。

什么是Techno ?
Technology, 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啦!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音效组合起来的. 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但某些还是会注重旋律的. Techno起源于美国底特律,有三名DJ: Derrick May,Kevin Saunderson Juan Atkins尝试将电子乐与黑人音乐结合,而产生了Detroit Techno. Detroit Techno通常较平缓, 不像一般的Techno那样强劲,可说是现代Techno的起源.

什么是Ambient ?
听起来起伏不大,但其实一直在做改变,像是长时间的音效, 或是渐进式的音乐编排等等,常会营造出有层次的空间感,所以被称为"情境音乐", 且常对於生活周遭的声音做取样,如人声,汽车声,甚至是其他音乐的旋律...等等.为70年代的Brian Eno所创,是一种很"高深"的电子音乐.后来Ambient也有分支,如Ambient House, Ambient Techno...等等,相信大家从字面上就能了解,其实在很多种音乐中都会有Ambient的影子,甚至某些古典乐中 也有Ambient的味道.

什么是Trance ?
迷幻舞曲,由Techno演变而来,听了会让你有"出神"的感觉,但还是保有舞曲的律动 ,很注重Bass的表现 ,某些听了会有"催眠"的效果.拍子也是以4/4拍为主.不过我也有听过用Breakbeat的(下面会介绍), 如Sven Vath的专辑Fusion.

什么是Psychedelic Trance ?
又名Goa Trance,发源于印度的一个小岛上.Goa即为这小岛的名字. ,旋律常带有印度风味.这类Trance的特徵,就是很重视旋律,音符之间的细微变化,且常有重叠的旋律,和高亢的TB-303声音出现.有点Ambient的味道.

什么是Break beat ?
不像House的拍子Boom-Boom-Boom-Boom那么规律,而是以破碎的节拍呈现,像是切分拍.如在两拍中加入小碎鼓,等等,Breakbeat只是一 个总称而已,有很多种音乐都属Breakbeat,如以下的Brit-Hop,Big-Beat,和黑人的Hip-Hop便是一种

什么是Brit-Hop ?
把黑人Hip-Hop的节奏加快鼓声加重,配合些许电吉他,Bass,有摇滚乐的味道, 如The Chemical Brothers的曲风即是.

什么是Big-Beat?
"大节拍",把Brit-Hop变得更快,节奏更重,更有摇滚的味道,可说是将Brit-Hop改良后, 更成熟的一种曲风,你可以想像一下又重又碎,又有点快的节拍是什么样子.如The Prodigy,The Chemical Brothers, Fat Boy Slim即是Big Beat的"大角什么是Drum'n'Bass?对某些人来说,Drum'n'Bass的音乐可能很烦,因为Drum'n'Bass很注重在节奏上玩花样,还有Bass的表现, 像是很快很快,复杂的碎拍,以及运用各种不同的电子鼓,或是取样而来的鼓声.因此Drum'n'Bass也是Breakbeat的一种.4Hero为Drum'n'Bass的知名乐团.

什么是Jungle?
Jungle就是Drum'n'Bass的前身.Jungle的速度比Drum'n'Bass快很多,而且节拍更为 复杂,比较强悍,有时会搭配一些Rap,不像Drum'n'Bass会融合一些J azz,Soul等元素,听起来比较柔(当然这是和Jungle比起来~).连"摇滚变色龙" David Bowie现在都搞起Jungle了什么是Electro?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还没有House,Techno...这类玩意儿,电子音乐也较不盛行,只有Electro这类电子音乐而已. Electro可说是纯粹以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长得有点像Keyboard)来发声的音乐,通常蛮轻柔的,且常使用Roland公司的鼓机(Drum Machine)TR-808来发鼓声.德国的Kraftwerk乐团可算是代表. 现在的Electro音色比以前明亮,透明许多.后来一些DJ利用Electro变形成了一种Hip-Hop乐,被称作Old School.现在的Fatboy Slim(流线胖小子)也融合了一些Electro和Old School在音乐中.

什么是Dub?
Dub可说是将歌声抽离只剩下音乐的Reggae(瑞格,也有称之为雷鬼,一种很有节拍性 ,唱腔特别的南美黑人音乐).而将Dub运用在 电子乐上,则是将部份歌声抽离,将Bass和鼓声加重,并且加入大量的Echo(回音)等效果.这种技术常在现场表演时,将歌曲重新混音(Remix)呈现.像Massive Attack 的专辑Protection便由Mad Professor从Trip-Hop音乐混音成了Dub版本.

什么是Chill Out?
这只是一种统称而已.在舞池旁边,常会有一个区域,或是小房间,里头会放一些较缓和,较平静的音乐,让舞客跳完舞后缓和情绪,休息一下,以放Ambient音乐为主,所以会叫 "Chill Out"(冷却)就是这个缘故.The Orb可说是Chill Out音乐大师.

什么是Minimalism?
这被翻译成"极小派乐风",在Ambient和Techno的音乐中 常听的到.带有Minimalism的曲子有着重复性的旋律,还有一种特别的律动 ,感觉上像一种特别的频率一样 让你听了会有被催眠的感觉.Jeff Mills的作品就属于Minimal Detroit-Techno,带有相当的迷幻色彩.)


Version 2
   什么是 world music?

 world music是西方角度观点的词汇,意思指非英、美及西方民歌/流行曲的音乐,通常指发展中地区或落後地区的传统音乐,例如非洲及南亚洲地区的音乐,有些地区如拉丁美洲的音乐,则能普及到自成一种类型。今天大家说的 world music通常是指与西方音乐混和了风格的、改良了的传统地区音乐。非洲的 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中国的朱哲琴,巴基斯坦的 nusrat fatehali kahn等是西方乐迷较熟悉的 world music乐手。

什么是 dream-pop?

 dream-pop是种“梦”般的流行曲,它有一种迷离的气氛,多靠synthesizers(电子合成器)造成,加了echo效果的电结他也是重要的成分,歌唱部分往往很 “breathy”即呼吸声重,歌词也往往有梦般的诗意色彩。
 代表乐队有 cocteau wins、 lisa germano、 st. etienne、 this mortal coil、 my bloody valentine、 mazzy star和 dead can dance等。
 中文歌手以王菲为首,代表作有 “迷路”、“di-da”等。

什么是 new age?

 new age是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 new age可以是纯 acoustic(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 new age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音乐说可以治病,也有不少与打坐冥想有关,这与 new age思潮哲学有莫大关系。 new age音乐通常被目为颇为中产阶级的音乐, windham 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 new age唱片公司, new age代表乐手有 enya, 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等等。

什么是electrophonic music?

 何谓electrophonic music(电子音乐)?随着时代的演进,音乐家有了更多制作音乐的方法。所谓电子音乐,就是以电子合成器,音乐软体,电脑等所产生的电子声响来制作音乐。电子音乐范围广泛,生活周遭常常能听到,在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国语流行歌中都有用到,不过以电子舞曲为最。很多人认为电子乐是一种冷冰冰,没有感情的音乐。其实电子乐也可融入rock、 jazz甚至blues等多种元素而充满情感的。

 电子音乐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house 、techno、ambient、trance、psychedelic trance、 breakbeat、 brit-hop、 big-beat、 trip-hop、drum''n''bass、 jungle、electro、dub、chill out、 minimalism。

什么是techno ?

 technology, 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啦!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音效组合起来的。 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但某些还是会注重旋律的。 techno起源于美国底特律,有三名dj: derrick may,kevin saunderson juan atkins尝试将电子乐与黑人音乐结合,而产生了detroit techno。 detroit techno通常较平缓, 不像一般的techno那样强劲,可说是现代techno的起源。

什么是ambient ?

 听起来起伏不大,但其实一直在做改变,像是长时间的音效, 或是渐进式的音乐编排等等,常会营造出有层次的空间感,所以被称为“情境音乐”, 且常对於生活周遭的声音做取样,如人声、汽车声,甚至是其他音乐的旋律……等等。为70年代的brian eno所创,是一种很“高深”的电子音乐。后来ambient也有分支,如ambient house、 ambient techno……等等。相信大家从字面上就能了解,其实在很多种音乐中都会有ambient的影子,甚至某些古典乐中 也有ambient的味道。

什么是trance?

 迷幻舞曲,由techno演变而来,听了会让你有“出神”的感觉,但还是保有舞曲的律动,很注重bass的表现,某些听了会有“催眠”的效果。拍子也是以4/4拍为主。不过我也有听过用breakbeat的(下面会介绍), 如sven vath的专辑fusion。

什么是psychedelic trance?

 又名goa trance,发源于印度的一个小岛上。goa即为这小岛的名字。旋律常带有印度风味。这类trance的特徵,就是很重视旋律,音符之间的细微变化,且常有重叠的旋律,和高亢的tb-303声音出现。有点ambient的味道。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10-26
乐派,同画派以及其他文学艺术流派一样,是一定历史时期中某些创作主张与风格相近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的总称。流派这一概念,有时只指一类艺术,有时则涉及较多的艺术种类;有时限用于某一国家的某类艺术,但较多的却涉及一系列国家的同类艺术活动。艺术的流派有时由各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发表的纲领性宣言所确立,例如,布瓦洛(N. Boileau, 1636-1711)的《诗的艺术》,就相当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宣言,雨果所写的《<克伦威尔>序》,则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旗帜等是,但有些流派,却是当时的局外人为之加上的。艺术上各种流派的特点,由于存在着上述种种情况,往往很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拿乐派来说,同一乐派在不同国家中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表现的方面也各有侧重;又如同一乐派在其存在的全过程中,还有其早期、鼎盛时期和晚期之分;再如同一乐派在声乐与器乐领域中的建树也有差异。因此,这里关于乐派的介绍,只能限于叙述其最一般和最突出的特点,这样,当然就不可能同任何时期或任何国家的特点完成吻合;鉴于本书集中介绍的只限于交响音乐,对乐派的介绍必然也只偏重于器乐上的表现,其他方面只拟顺便提到或完全省略。
关于西方的乐派,这里只准备根据史的次序,介绍巴罗克风格、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和印象派。谈论乐派,有谈史的意味,但毕竟不是谈音乐史,所以没有那样面面俱到。
(注:巴罗克时期的起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巴罗克一词的含义也众说不一,甚至有些音乐史学家还避而不用。这里的叙述以一般提法为据。)


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是直接从文艺复兴进步人文主义传统发展出来、并在约自1600至1750年间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音乐与视觉艺术(建筑、雕塑与绘画)方面的一种风格的总称,也指艺术上这一百五十年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包括三十年战争、新教的传播、罗马天主教教堂维护其无上权威的努力,以及新大陆的探险和移民等。政治与社会的基本变化,则反映在封建主义逐渐解体、中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中逐步攫取权力与财富,以及一些民族国家如英、法、荷兰和西班牙的建立等方面。这是一个动荡、充满暴力与大胆变革的时代——欧洲人发现并同化新大陆,意大利人发现月球的山脉和木星的卫星,德国人发现细菌和细胞,英国人制定万有引力定律,还发现光与色的本质——艺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种种变革。
巴罗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是不圆的大珍珠。巴罗克一词之所以吸引人,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首先,这个词本身说明了不规则的大型艺术品也是美的,这样,巴罗克艺术家便得以越过文艺复兴时期特别讲究的严肃、含蓄与平衡,而耽溺于过分夸张的激情和过度豪华与浮夸。其次,巴罗克一词的上一含义,又等于厘定出评价艺术的新原则,即应以艺术品的价值、而不是以先人定下的美学原则为据,至于评定艺术品的价值,每一个艺术鉴赏者、特别是艺术品的主顾,可以各有纯属个人的标准。巴罗克时期的艺术家既为新教改革,也为天主教反改革服务。比方说,他们曾用连接圣彼得大教堂两侧的巨大柱廊,激励着信徒们欣然走近上帝,或用五彩缤纷的石头雕像(或者彩绘假石)、镀金的祭坛、绘画的天顶、精雕细刻的讲坛、以及感人至深的管风琴和教学歌队,为教堂进行奢侈的装饰,使置身其间的信徒们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但他们也为路易十四建造辉煌的凡尔赛宫,使走进比如其中的镜子大厅的人,对建造这所宫殿的国王的财富和权力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正如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的信徒对建造这座教堂的教皇权威产生的敬畏之情那样;他们还为罗马显贵营建极尽奢华的郊外别墅和花园,其光怪陆离和巧夺天工,又反映了生活放纵和贪乐的上流社会的奇思妙想。巴罗克艺术为专制制度歌功颂德,也为天主教教会利益服务,但是它又比文艺复兴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更实际地进入生活;它宏伟壮观,富于装饰性,既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也有更加强调此岸性的铺张、放纵与活力——巴罗克时期的艺术,也象其他各个时期的艺术一样,打有矛盾的印记。
音乐上的巴罗克时期,从歌剧诞生的1600年开始,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巴罗克艺术的“首都”在罗马,巴罗克音乐也发端于佛罗伦萨歌剧。当时由于所有的艺术几乎都用以歌颂王室,因此毫不奇怪,最大的主顾——国王特别重视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与器乐于一身的歌剧这一新艺术形式,歌剧从而首先获得发展的土壤。但是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却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
早期巴罗克音乐风格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从文世复兴时期多声部复调转变以单一曲调与和声的单声音乐(monody)。十六世纪作曲家只关心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存在和同等重要的若干条独立旋律线的进行,以及由此形成的诸声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不同声部同时唱出的不同歌词是否能够听得清楚,却可以置之不顾。十七世纪意大利一些作曲家则强调歌词的感染力,他们把音乐表达的重点突出放在高声部单一的旋律线上,另外用一行低音以支撑整个作品,而在这高低两条轮廓线当中的空档,则留待演奏时即兴填入相应的和声。这样一来,由于作曲家所考虑的音的关系,已经从横的方面开始转到纵的方面,即音的和声组织,以前起同等作用的中间一些声部,便全部退居次要地位——这就是所谓“通奏低音”(basso cotinuo)技巧。单声音乐这一新设计还导致了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即从中世纪教会的八至十种调式减为大小调两种,这大小调体系主宰着西方音乐约三百年。
巴罗克音乐的这一重大变革,无疑是从声乐领域开始的。起初,单声音乐旨在用音乐以强调歌词的重音和词义所在,力图使音乐同诗歌、并通过诗歌同生活本身相联系,由此便形成一种在简单和声基础上自由进行的宣叙调(recitative)和比宣叙调更为抒情的叙咏调(arioso)——这两种表现风格是构成歌剧、大合唱和清唱剧的主要因素。随后,“通奏低音”技巧实际上运用到包括器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创作,因此,巴罗克时期到后来也被说成为“通奏低音时期”。
巴罗克时期虽然出现单一旋律的单声音乐这种新创作方法,但是主调音乐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巴罗克音乐还处于复调同主调和它同和声的联系也更为加强。为了强调明确、强烈的感情表达,巴罗克音乐往往借助于支配全曲(或全乐章)和一种始终不变的固定节拍和明确强调重拍的富于动力的节奏(十六世纪经文歌式的器乐乐句的节奏常常自由飘浮,且常用切分以掩盖规则的节拍),马不停蹄似地连续不断运动和扩展的旋律(古典时期的旋律往往有均衡对称的乐句和章法分明的终止式),以及统一的乐器色彩和相当稳定的力度(古典时期则有乐器色彩的不断更迭和力度的起伏变化)以贯串单一的感情色彩。巴罗克艺术特别强调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内在矛盾以形成紧张度和动态,具体做法则往往是通过调性的转换、乐章间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大协奏曲同一乐章中独奏小组同合奏大组的对置等来实现。象这样多种多样的对比和统一,巧妙地把众多的细部组织在一个完美的整体之中,酷似无一寸不加装饰的巴罗克建筑一般。
1600年以前,器乐不如声乐那样受人重视。乐器主要用作歌唱或舞蹈的伴奏,而且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广泛使用的也只有诗琴一族,木管乐器还只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到了巴罗克时期,器乐同样获得很大发展。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逐步改善,有些乐器已有演奏严肃音乐的条件,特别是在十二平均律调音方法发展之后,键盘乐器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所有的调性。在这类键盘乐器中最重要的是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应运而生的键盘音乐则有组曲和赋格曲等,后者在巴赫的作品中达到尽善至美的顶峰。提琴族乐器在巴罗克音乐中取得重要地位,是器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与此相适应,奏鸣曲大有改善,出现了多种声部组合的范型,最重要的一种是所谓“三重奏鸣曲”(三个声部,通奏低音声部至少由两个人演奏),此外,还有建立在两组乐器的对比基础上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等。大协奏曲最早的重要范例,是意大利作曲家科列里(A. Corelli, 1653-1713)写出的,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 Vivaldi, 1669-1741)则把它规范化,定型为快-慢-快三乐章结构。巴罗克时期在建立与发展一些定义清晰的体裁与形式方面做的贡献,比音乐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大得多。
巴罗克是一个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的时期,巴罗克音乐的演奏切忌呆板和不动感情,当然,巴罗克音乐中的激情同浪漫主义又是迥然有别的。



古典乐派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罗马时代——罗马文化鼎盛时期、即公元前一世纪奥古斯都时代。罗马与希腊同为奴隶社会,基础及文化有其大致相近之处,罗马帝国在文艺方面继承古希腊遗产,即把古希腊的成就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借以从思想上统一被征服各民族,但由此也形成了长期统治西方的崇拜古典的风气。古典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广泛流行——文艺复兴本义正是复兴古典文艺的意思。十七世纪西方文化中心从意大利转到法国,这时出现的古典主义运动,时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以别于罗马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法国新古典主义是法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产物,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它的出现适应了法国统治阶级醉心在法国土地上恢复罗马帝国业绩的需要。法国新古典主义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戏剧,它的全盛时期在七十至八十年代;但是新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末走下坡路后还在法国延长寿命一百年,不过这时这已成为形骸仅存的东西,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伪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实即人的良知),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唯物理论,它提出理性是真知的唯一源泉,真理的标准,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尺度,这就动摇了中世纪烦琐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权威的信仰,自有其进步的一面。新古典主义特别重视规范化,因此法则几乎成为一切创作的方剂,例如戏剧上的三一律(即“要求舞台上的表演自始至终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布瓦洛《诗的艺术》)在当时就是不得逾越的一个规范。由于强调理智的因素,新古典主义一味要求风雅、高尚、审慎与节制,过分侧重于表现的形式和技巧,特别是语言的纯洁和明晰,至于创作的想象则常被弃之不顾,作品中的感情表达,也只是作为一股潜流在完美、均衡的形式的光滑外表之下起伏而已。古典风格的作品结构严谨,故事发展顺理成章,语言明确洗炼,不追求故作惊人之笔或戏剧性穿插,庄严而无虚架子,激动而没有火气——所有这些都是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
但是“古典”一词在音乐中却可以有种种解释。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以同所谓“流行”音乐或娱乐性音乐相区别。“古典”的这一广义解释,把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本来是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古典音乐。“古典”一词在一些音乐爱好者心目中虽是这样理解发,但是应该说,这样的提法很不确切。较为精确的解释有两种:第一,专指音乐史上特别强调清晰、均衡和自然的风格,或强调客观性与传统的时期,从这一方面着眼,文艺复兴后期和巴罗克后期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都属于典型的古典时期。第二种解释是狭义的,它只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有时也延伸到舒伯特。根据这后一种解释,音乐上的古典时期,约自1750年巴赫去世时开始,直到1830年为止,其间唯一发生的重大事件——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这一时期截然分成两半。显而易见,象这样划定音乐上的古典时期,在时间上同法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却相去甚远。
西文音乐的古典风格最明显的标志,是主调和声织体取得统治地位。象单声音乐(通奏低音)在巴罗克时期取代了文艺复兴的模仿复调那样,现在,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又取代了巴罗克后期的赋格曲一类的复调作品。新的主调音乐带来的风格变化,从赋格曲与古典作品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看出。在一首赋格曲中,我们听到的只是旋律的依序进入、模仿和交迭,却不容易跟踪任何一支旋律的进程,也听不清楚它的结束或旋律中的乐句和分句,乐曲中诸声部的进行只是象持续不断的流水那样。但在古典的主调音乐作品中,独具个性的旋律却是绝顶需要的,这旋律往往由一些易于记住和便于发展的短小动机组成,因此,我们很容易清晰地听到乐曲中旋律内部相互依存的一个个乐句,其中一个四小节(或者八小节)的乐句往往还用于另一个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予以平衡,听来一切全都井然有序;推而广之,整个作品事实上总是由这种对称的乐段(用终止式以标明)的周期性反复组成的。因此,从古典作品中旋律的呈现、变化和反复的模式,也很容易辨认出整个乐曲的结构和形式。
音乐史上的古典时期基本上是属于器乐的,绝大多数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乐的体裁与形式,声乐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这也是由时代的要求所决定的。十八世纪,法国君主专制政体已在腐朽之中,而启蒙运动却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地发展着,智慧之光散布得越来越广。启蒙主义者规定文学艺术应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并鼓舞人们起而实现社会改革这一主旨,反映了当时不断壮大和渐有权力的第三等级的利益,这方面以平民走上戏剧舞台作为主要标志,而博马舍(P.-A.C.de Beaumarchais,1732-1799)的喜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姻》则为此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古典风格的音乐大师,都是属于当时的第三等级,为了便于面向日常生活的题材和表现普通人的形象,他们必然地转向纯粹世俗的器乐领域。就以海顿来说,这位长年为他的主人埃斯提哈齐的私人娱乐谱写家庭礼拜弥撒乐和祝寿声乐大曲的作曲家,也懂得分出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到英国指挥公开音乐会,演奏他为宫廷以外的广大听众而写的交响曲,满足这些愿意花钱买票的中产阶段新听众的需要。敢于同大主教决裂的莫扎特,虽然在歌剧方面卓有贡献,他的器乐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贝多芬,他纯粹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为此他有时也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
古典主义的规范化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多乐章体裁和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人们常把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称为交响乐之父,其实,这种体裁是在柏林、曼海姆、维也纳、巴黎、意大利和波希米亚众多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经历过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其中应特别提到的有曼海姆的斯塔米茨和北德的埃曼纽尔·巴赫(K.P.E.Bach,1714-1788,老巴赫的第二个儿子)等。同巴罗克风格相比较,古典风格的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以两个主题本身的繁复变化而按阶段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主题的发展乃是古典作品写作的基础,听古典风格作品时人们更多的也是注视着主题的发展);古典风格作品中节奏与配器色彩灵活善变,而不是整乐章划一不变;古典风格取消数字低音,作品中所有声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亲自写出和标明,而不是留给演奏者演奏时即兴处理。至于感情的表达,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从这方面着眼,巴罗克风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义,它反而更接近于后来的浪漫主义的精神。
古典时期因然是主调音乐占居统治地位,但复调写法不论在世俗音乐或是宗教音乐中并没有绝迹。古典作曲家在以主调音乐为基础的作品中,还不时运用复调以强化、对比和发展,并以古老的复调形式、特别是赋格曲以进行试验。象这样的兼收并蓄,是每一种风格和每一个历史时期用以扩充音乐语汇的一种通行办法。


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一词具有多种多样的含义,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解释,它在这方面所造成的麻烦,较之古典主义一词,有过之而不及。
问题大致存在于这么几个方面。
人们习惯于把雨果《<克伦威尔>序》称为浪漫主义的纲领,这是因为雨果这篇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确曾获得广泛的响应,从而得以用一大批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以显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声势。因此文学史上常把雨果发表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随后因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上演成功而达到浪漫主义发展高潮的1830年,作为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在时间上的分界。但是,如若探究浪漫主义的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因为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说《阿达拉》(1801年)和《勒内》(1805年),已经包含了日后浪漫主义文学将要加以发展和夸张的一切优缺点的萌芽(特别是勒内这个悲剧厌世的“世纪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所以有些人常把整个十九世纪视作浪漫主义的纪元,有时甚至还把它的结束时间延伸到大约1910年间。由此可见,文学艺术上不同时期的过渡,时常存在着两种因素相互渗透和交错的情况。拿音乐来说,浪漫乐派作曲家并不曾提出过什么纲领,也很少结成志同道合的集团;但是,音乐中的古曲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有既相反对又相连贯的情况。例如,在巴罗克音乐鼎盛时期,斯塔米茨严谨工整的创作已经具有古典主义的雏型;又如,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的作曲家,但他同时又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作品当时的人们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贝多芬实际上对所有浪漫主义早期作曲家都有影响。扩大来说,音乐进化的整个历程,有时也可以视作从古典到浪漫的循环,这样一来,浪漫主义就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属于十九世纪的了。所以,要划定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就相当麻烦;如果我们把贝多芬逝世的1827年作为音乐的浪漫主义的起点,这同文学上的分期创相符合,但是基于上述种种理由,这毕竟过于粗略,其中带有很多假定的因素。
其次,高尔基在他的《俄国文学史》中第一次把浪漫主义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因此,如今在谈论浪漫主义及其作家和作品时,大都根据作者的政治立场、即对待革命的态度,区分为积极的(又称进步的或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和消极的(又称反动的或贵族的)浪漫主义两个不同的阶级流派。浪漫主义内部的两种倾向的相互联系,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即使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多半也还有消极的一面,这是当时西方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因此,原则上可以区分,但又不能绝对化。举个例说,在文学领域固然可以举出这两种浪漫主义流派各自最早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斯达尔夫人(Mme de stael,1766-1817),另一个是夏多布里昂;但是在音乐领域就很难找到这样绝然的人物——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瓦格纳是够复杂的,可又无法把他归入浪漫主义右翼。这又是一个难题所在。
还有,浪漫主义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一种风格,还是一种创作方法,这也时常有所争议。比如说,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作曲家所使用的音响材料(基本的和声体系)和体裁与形式(奏鸣曲、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等),基本上是同一的;同以往不一样,巴罗克音乐曾用通奏低音技巧以替代十六世纪古老的复调,古典时期又用主调音乐以替代巴罗克的赋格曲,但浪漫主义却没有类似的替换物,它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对过去传统的个别形式加以发展和革新而已。因此,有此就认为浪漫主义并没有创造全新的风格,它只是古典风格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
诚然,我们在探讨浪漫主义这一论题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些麻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浪漫主义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点却又显而易见。
关于浪漫主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倒是意见一致的,那就是浪漫主义感情的激流冲垮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王国,现在是感情统御一切。如果把古典时期的理性比作冰层,而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的激流只能在这冰层下边翻滚,那么,浪漫主义却已经是从热情的火山爆发出的熊熊烈火了。这种情绪的烈火,不管是爱是恨,是英雄性或是诗意的痛苦,它的反映带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事实上浪漫乐派作曲家在很多场合中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戏剧性事件的。
浪漫主义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长期长期较量这一动荡变乱的紧张岁月之中,必然地反映这一特定时期的曲折和变化,它强调表达骚动不安的主观感情,所创造的人物个个感情热烈,桀骜不驯——由于渴望超越现世,一心追求永恒,因此总是遭受挫折,身心衰竭,经常处于不均衡的情绪状态之中,仿佛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悲剧中度过似的,于是在受苦之中常常酗酒或者自杀。浪漫乐派作曲家笔下不乏这样的典型,例如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那个艺术家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中的哈罗尔德,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主人公和《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的曼弗雷德等都是。这些人物实际上都是作曲家自己,他们所特有的激动的热情、黯然的神伤、内心的折磨以及悲惨的结局,在这类自传体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浪漫主义者志在无限,一心要除旧布新,他们是向前看的,但是由于他们主要在幻想中探讨生活,有时也会走回头路,例如他们凭依古典主义所忽视的想象的翅膀,飞向大自然和异国,但也飞回远古以及九霄云外那虚无缥缈的境界,到那里去寻觅理想和找求满足。关于微型机勃勃的大自然,在古典主义时期原是同作品的主人公交溶一体的,但到浪漫主义时期,大自然同人之间也存在着深邃的矛盾,常被用以同主人公极端孤独的内心世界形成对照。不但如此,浪漫乐派作曲家感伤的心境,往往还给他们所描绘的风景画页抹上一层暗淡的色彩。因此,在浪漫乐派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光辉夺目的大自然景色,个别田园画面的描写虽也美妙,却是已近黄昏,而更多的则是阴森可怖的暗夜、孤寂的海岛和经常翻腾着惊涛骇浪的海洋。至于异国和远古,尤其是浪漫主义艺术家便于遁入的虚幻境界;他们追求所谓较少受到资产阶级文化侵蚀和影响、即较多保持古风的异国情调——于是法国作曲家喜欢选取西班牙的题材,而德国作曲家则写意大利;与此同时,他们还倒退到启蒙主义者极端仇视的那个中世纪中去——于是这个迷信的黑暗世纪所特有的种种怪物全都应运而起。
由于浪漫主义精神之激烈,浪漫主义音乐的着重点也从形式及其正规发展转到个性化的旋律写作上来。浪漫乐派作曲家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远比主题的严格发展来得重要,因此,他们的旋律写作往往不受传统的公式或小节线的束缚,只要求旋律象自由的呼吸那样诉述作者心里的话或表抒他们直接从独特的心境或印象产生的激情。如果必须从一支美妙的旋律和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构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一个浪漫乐派作曲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对古典乐派高度发展过的那些曲式则自由地加以处理。因此,举例来说,浪漫乐派的奏鸣曲,就象是由若干个饶有兴味但彼此间联系比较松散的几个片断组成的,它不象古典时期的结构那样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持均衡。然而,对抒情旋律的兴趣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浪漫乐派作曲家最明显的建树,却在于和声与音响色彩。在十九世纪,和声的技巧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音和声、远关系转调、复杂化的和弦等,都力图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弄模糊;和声现在变成一种表现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一个媒介。浪漫乐派作曲家对和声技巧的发展同对音响色彩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这一个时期的乐队规模无限扩大,一些乐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乐器发明出来,各种乐器的新奇组合产生了新颖的色彩效果,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调色板,从而使这种拥有迷人的音色储备和力度层次的大型管弦乐队成为一种理想的工具。浪漫乐派作曲家由于不太重视对称规则和均衡,有时甚至摒弃诸如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的结构原则,因此,当他们使用大型管弦乐队以构筑要求首尾一贯的大型作品时,除了使用“主导动机”外,还借助于其他的附加性手段(例如故事的情节)去加以统一,这就产生了综合性的艺术——标题交响音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这方面的一部“处女作”,随后,李斯特和后来的理查·施特劳斯创造的单乐章音诗(或称交响诗),则是标题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有些浪漫乐派作曲家却认为小型作品特别可亲,更便于发挥他们的抒情才赋,也较容易捕捉那些难于捕捉的瞬间情绪,于是,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首次在十九世纪得到推广,成为最富于特性的体裁之一,其中且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少著名范作。
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演奏名家的涌现,一些具有高度天赋和超凡魅力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例如李斯物和帕格尼尼等,成为文化界灿烂的明星,他们以自己创作的技艺辉煌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的听众。
浪漫主义一词源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但如今浪漫主义一词同它原来的含义已经相去甚远。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诸领域中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满怀热情、追求理想的世界,一个耽于幻想、勇于创造的世界。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本身虽然充满矛盾,但它依然取得重大的成果,推动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音乐领域也莫不如此。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
由于浪漫主义运动热衷于异国情调的原始文化,因此,在十九世纪逐渐增长了对民间创作的兴趣。民族乐派作曲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才赋,按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本民族的主题和民间的音乐遗产:如直接运用本国的民间歌曲、舞曲的音乐语言(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歌颂本民族的英雄或传说中的人物(莫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瓦格纳的乐剧《西格弗里》等),描绘本国山河美景(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等),记录本国意义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柴科夫斯基的庄严序曲《一八一二年》等),或者为本国作家或诗人的作品编配音乐(格里格为易卜生的戏剧《彼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和柴科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小说而写的同名歌剧《黑桃皇后》等)——民族乐派作曲家往往就是这样运用最能反映他们本国本民族的精神实质的内容而首先同他们本国人民进行精神上的交往的。
音乐的民族主义倾向主要在俄罗斯和东、北欧一些国家中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从十八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运动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都已基本结束,而上述那些国家到十九世纪却还尚待解决。所以,十九世纪的民族乐派,不同于先前一些作曲家采用民间曲调的做法(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就曾广泛运用十五世纪的一首民歌,海顿也把农民歌曲、舞曲用于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等),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普遍用以提高民族自觉和强化其争取民主、自由与独立的斗争。
俄罗斯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音乐后,意大利歌剧便在皇室贵族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特别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1762-1796),它一直被用以装饰宫廷的豪华排场。到十九世纪初,俄国依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812年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大大加强了民族意识,并促使俄罗斯民族文化向前迈进。这时,在俄国彻底觉醒的音乐界中第一个出现的作曲家是格林卡,他从民间音乐和东正教教会音乐的丰富宝藏吸取养料写出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1836年),反映了俄罗斯作曲家为发展民族独立文化的巨大努力和信心。此后,作为一种艺术信条,民族主义在俄罗斯音乐中结出了最为丰硕的果实。
波希米亚由于长期沦为奥匈帝国的殖民地,它也象其他被压迫民族一样,特别小心翼翼地卫护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处处反映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十九世纪捷克民族乐派的两位奠基者——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都是热情的爱国者,他们致力于发扬捷克民族音乐,以捷克民间生活为题材,歌颂本国历史、文化和山河景色,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挪威民间音乐的魅力和挪威的民族音乐风格能为世所熟知,要归功于格里格,挪威民间音乐的许多手法,包括持续低间、交错节拍(例如3/4和6/8的结合)以及各种调式旋律与和声等,组成了他的基本风格特点。
芬兰的西贝柳斯,醉心于民族文学、特别是民族史诗《英雄国》(或译《卡列瓦拉》),他从史诗选题题材谱写歌曲和交响诗,这是他的活动唯一能够同民族音乐风格相联系的一个方面;他并不引用或者模仿民间曲调。
美国只是到十九世纪末才有人尝试在自己的伤口中引用民间的素材,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麦克道威尔(E.MacDowell,1861-1908),他采用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旋律。
法国作曲家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组织民族音乐协会,有意识地大力推广本国作曲家的严肃音乐作品,他们想借此表明严肃音乐这一领域并非德国人所能垄断,有趣的是法国民族乐派作曲家却未能完全摆脱李斯特始创的新形式和瓦格纳新型的和声语言与乐队织体的影响。更有趣的是普法战争虽然曾经促使人们对柏辽兹的音乐发生兴趣,但柏辽兹的影响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十九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间大多数法国作曲家基本上属于古典气质,他们并没有继续他们的先辈在浪漫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在文学与音乐领域普遍燃起的自觉的民族感情,虽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但在不同国家中的反应却具有不同的形式。民族乐派作曲家确信伟大的音乐艺术必须植根于本国的土壤,至于是否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那并不重要;一个作曲家也象其他所有的人一样,经常会受到他最接近的文化遗产以及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富于特性的音乐语言的影响,因此,一个作曲家如果确实运用体现在本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音乐语汇来进行创作,而不是盲目模仿或抄袭外国的范例,即使借鉴了别国的音乐文化,依然烙有明确的民族印记。例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虽然采用意大利文歌词,也不回避意大利流行的歌剧传统,但它依然是真正的德奥作品。进一步说,一部作品所体现的特定音乐语言,倘若同欣赏者自己本国的音乐语言有较多差异时,人们往往容易感到这样的作品拥有更为鲜明的民族特点。例如,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同斯拉夫作曲家的作品,在拉丁语第国家的听众看来,显然是后者更有民族特点,尽管勃拉姆斯也是民族的。但是反过来德国的听众可能更容易觉察到德国作曲家的某些作品所具有的地区特点——勃拉姆斯的作品以北德为背景,而理查·施特劳斯有时总是带有巴伐利亚的倾向。
以本国历史为题材并采用鲜明的民族语言写成的作品,包括歌剧和交响音乐作品等,容易在本国听众中唤起爱国的强烈情绪;音乐因拥有情绪的巨大感染力,常被用以作为斗争的重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芬兰还为俄罗斯帝国所吞并,这时沙皇政权就明令禁止演奏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当捷克处于希特勒的蹂躏之下时,斯美塔那的歌剧和交响诗同样也被禁演。
十九世纪民族主义运动本质上肯定有其进步意义,因为它曾带来大量被埋藏着或者被忽视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以众多具有无可争辩的艺术价值的作品,创立了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


印象派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十九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二十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由于印象主义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的,再加上法国诸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特别密切,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也得从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谈起。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那是在1874年,巴黎一些反对学院繁琐教学和向传统绘画原则挑战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次独立举办了旨在同官方沙龙相抗衡的画展,展出近三十位画家的作品。这次画展受到了舆论的奚落,人们无礼地嘲弄这些艺术家,随随便便地从莫奈的这幅画为他们取上“印象主义者”的诨号。由于这群青年艺术家对待“印象主义”这一贬称并不怎样介意,从此这个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便保留了下来。其实,印象派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他们的气质和造诣各不相同,追求的理想也各有异,因此,相继举行的八次印象派联合画展中,送展的作者常有变易,而且到1886年为止这种画展也就不再举行了。法国给画上的印象主义虽如上述得名于1874年,但它的渊源还可以上溯到法国画家马奈在1863年有“落选作品沙龙”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法国绘画上的印象主义从它在巴黎第一次公开出现后,不久便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风格,它的影响相当深远,除绘画外,还涉及及到姊妹艺术如文学和音乐诸领域。
印象主义绘画不同于其他绘画之处,在于它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即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印象派画家的这一选择,是同当时自然科学界对光的传播与照射的物理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的。
人们的视觉之所以能感知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得以光所提供的条件为其前提。阳光笼罩万物,使各种物体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换句话说,所有的物体都是染色的形,人们就是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色泽,即从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才得以认知物体的形状的。如果光一消失,形和色也就不见了。所以印象派画家认为,在表现光的过程中,他们也就找到了绘画艺术的一切。于是,干草堆、教堂、白杨树和泰晤士河等,便在不同的时辰中一再地被描绘(同一个对象可以画出几十幅);由于艺术家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线和空气对色彩的影响方面,至于画布上所描绘的受光物体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印象主义绘画技法的基本原理是色彩分解,即只用光谱中的七种纯色作画,象这样取消各种混合色而在画布上只并列不同纯色而让观者凭自己的视觉自行加以调合的做法,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印象主义运用光谱纯色的画法,后来在以修拉(G.Seurat,1859-1891)和西涅克(P.Signac,1863-1935)为代表的新印象主义(或称点彩主义、分割主义)中又有了发展。印象主义后派(Post-Impressionnisme)的三大画家——塞尚(P.Cezanne,1839-1890)、高更(P.Gauguin,1848-1903)和凡·高(V.W.van Gogh,1853-1890),虽然有的被称为反印象主义者或象征派,而且各人也各有新的追求目标,但他们都接受印象主义的纯粹和光辉的色彩、自由的取材和运用纯色与碎笔触描绘形象的技法,同印象派还是有瓜葛的。
印象派画家的风景画,把过去被忽略的许多现实的色调变为众所共有的财富,这无疑是印象主义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印象派画家不关心作品的思想性,这又是一个根本性缺陷。印象主义后派的大师高更曾经说过:“印象派研究色彩仅仅是为了装饰效果,这样他们就给表现带上了枷锁,因而丧失了自由……他们是明天的官方画家。”高更对印象派命运的预言确实应验了——这些标榜“独立”的印象派画家,有的却一直在指望着从官方沙龙获得荣誉,莫奈和雷诺阿等人就都是这样。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同样也有它的国际性影响,除了法国的德彪西、杜卡和拉威尔外,西班牙的法雅、英国的德留斯(F.Delius,1863-1934)和司各特(C.Scott,1879-1970)、意大利的雷斯庇基(O.Respighi,1879-1936)、德国的雷格(M.Reger,1873-1916)和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时常被不同程度地划入印象派;至于同印象主义有所接触、个别作品反映出受印象主义启发和影响的作曲家,为数就更多了。
象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为了让色彩效果得以在音乐作品中突出起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大胆地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为什么一部作品必须受自然音阶所包含的那几个音质的约束?为什么和弦连接必须依据从紧张到松弛、从不协和到解决的模式?为什么音乐的表达要受囚于呈示、对比(或发展)和再现的框框?对此,他们的回答是:用织体、色彩和响度以取代发展,他们还认为音乐只能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不必要去转述一则故事或者字面的含义。他们的具体做法,首先是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间的和弦,以及各种增和弦等)和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的连接(一个个不协和和和弦的并列),而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象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和声的进行完全是服从于音色效果的,配器方面也是这样。瓦格纳式的庞大乐队编制还是保留着,但用非常雅致的手法加以处理:铜管乐器常常加用弱音器,木管乐器则多使用其神秘动人的低音区,弦乐器的分奏也相当细密,打击乐器中的钟琴、钢片琴和三角铁,以及竖琴在色彩性处理上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或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都只是短暂的闪现。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还有,一般总是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眼精巧相对应。印象派音乐的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同浪漫派音乐夸张的响亮音调,同样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同样受人抚爱。
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上面说过,印象派是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指的也就是这一点。


现代乐派

“现代乐派”这个名称是十九世纪未到现在的音乐艺术的各种流派的总称。其中除了仍有继承古典--浪漫音乐传统进行创作(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曲家外,专业创作出现许多反浪漫主义的新流派。“xx主义”、“xx音乐”,名目繁多,总的趋向是从多调性走向无调性,以至否定乐音和音阶,只用自然音响,完全脱离古典的美学传统。如果将它们按出现和流派的先后分类,可以分为历史的三个时期。现将各时期的主要流派和各流派的代表作曲家罗列如下,以便了解二十世纪欧美音乐概况:

1.从十九世纪末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可称"近代音乐"时期)

(1)晚期浪漫主义。主要作家有:理查·施特劳斯(德)、马勒(奥)、拉赫玛尼诺夫(俄)。

(2)印象主义(主张用音乐描绘从外界得来的瞬息印象,重视和声色彩)。主要作家有:德彪西(法)、拉威尔(法)、杜卡(法)、雷斯庇基(意)。

(3)表现主义(主张用音乐表现人们内心的下意识冲动或欲望、幻觉、梦魇等)。主要作家有:勋伯格(奥)、贝尔格(奥)、威勃恩(奥)、巴尔托克(匈),斯克里亚宾(俄)。(勋伯格与威勃恩又是无调性音乐的创始人,他们与贝尔格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可称"新音乐"时期)

(1)原始主义(重视民间音乐,追求原始性的神秘色彩和野蛮风格,而和声则是现 代的)。主要作家有:巴尔托克(匈)、斯特拉文斯基(俄)。

(2)新即物主义(强调“音乐即音乐”,,可以用音乐表现客观事物,但反对用音乐表现主观思想的感情)。主要作家有:米约(法)、兴德米特(德)。

(3)新古典主义(反对着重感情表现的浪漫主义,主张回到右典主义,着重音乐自身的形式美,乐曲结构简朴、内容清晰,和声与复调很新颖,音乐富于客观性)。主要作家有:斯特拉文斯基(俄)、兴德米特(德)。

(4)六人团(法国青年革新派、反印象主义和反浪漫主义)。作家有:萨蒂(法)、奥涅格(法)、米约(法)、弗朗克(法)、奥里克(法)、泰勒费(法)。

(5)十二音主义(又名“十二音体系”,十二个音同等重要。无所谓“调式”、“调性”和“主音”,十二个音任意先后排列,但不得重复。再次出现时,有严格的顺序原则。其和声用音也依此序列原则,无所谓"三和弦")。作家有:勋伯格(奥)、贝尔格(奥)。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本继承古典音乐传统而加创新,主张用音乐反映社会主义)。主要作家有:普罗耳菲耶夫(苏)、肖斯塔科维奇(苏)。

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先锋派音乐”)

(1)序列音乐(序列主义,除十二个音序列化外,,乐曲的节奏力度等也序列化)。主要作家有:梅西安(法)、布列(法)、诺诺(意),施托克豪森(德)、斯特拉文斯基(俄)。

(2)偶然音乐(“不确定音乐”、“机会音乐”)。主要作曲家有:约翰·凯奇(美)、布朗(美)、施托克豪森(德)。

(3)具体音乐(初期的电子音乐)。主要作家有:谢飞尔(法)、布列兹(美)、贝里奥(意)。

(4)电子音乐。主要作家有:艾默特(德),施托克豪森(德),瓦列斯(美)、约翰-凯奇(美)。

(5)磁带音乐。作家有:贝里奥(意)。

(6)图谱音乐(反序列主义)。

(7)电子计算机音乐。主要作家有:希勒(美)、布列兹(美)、施托克豪森(德)。


灵歌



 北美黑人的宗教礼拜歌曲。内容大多反映黑人遭受残酷奴役、痛苦无告、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的悲惨处境。用英语演唱,旋律朴素,多数为五声大调式(如么溜回去入《没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下来,可爱的马车》)或七声小调式(如《去吧、摩西》、《钉十字架》),富于切分节奏,和声近似美国基督教会的赞美诗。由于经常即兴演唱,几乎没有定语可以遵循。南北战争后,由于菲斯克大学黑人歌唱团等黑人歌手的传布,以美国最有代表性的黑人民歌闻名于世,并成为爵士音乐的重要素材。北美白人演唱的民间赞美诗亦称灵歌。


爵士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布鲁斯是一种黑人民歌,以吉他或其他乐器伴奏。源自黑奴的劳动歌曲,内容多表现黑人的不幸生活和、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绪。最著名的布鲁斯歌手是B.史密斯,她的富有特色的演唱(包括各种滑音和颤音的运用),对早期爵土音乐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她演唱的《圣路易斯布鲁斯》是广为流传的经典性的布鲁斯之一。拉格泰姆(曾译散拍乐)是一种钢琴音乐,可能是从饼步舞(美国南方种植园中农奴们的一种舞蹈)、班卓琴曲与欧洲的舞曲、进行曲等综合、演变而来。重要代表人物是作曲家S.乔普林,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枫叶拉格泰姆》。

20世纪初,当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在新奥尔良由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为舞蹈伴奏时,便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人们称它为“新奥尔良爵士”。起初的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一个接一个,变化无穷,可以充分施展爵士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实际上爵士乐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者的艺术。即便后来爵士乐发展到必须按谱演奏时,也仍然保留了演奏者(特别是独奏时)即兴发挥的充分可能。乐谱只是记录乐曲的基本轮廓。1917年前后,一些白人乐队在舞厅、酒吧间模仿黑人乐队演奏爵士乐,引起轰动。从此。爵士乐走出了与外界隔绝的黑人生活圈,进人城市娱乐场所,并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和南方的种族歧视,新奥尔良的爵土乐师们纷纷北上来到芝加哥及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城市。这时的爵士乐在风格上已有了某些变化。此后,爵士的风格不断发展,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种新的爵士音乐形式,并产生出相应的代表性音乐家。芝加哥爵士乐基本上保持了新奥尔良爵士乐的 特点,独奏变得更为重要。同时,萨克斯管成为主要的爵士乐器, 并一直沿用至今。20年代的爵士乐常被称作“热爵士”,其代表人物有L.阿姆斯特朗等。30年代,爵士乐的活动中心从芝加哥转到了纽约,并发展了一种被称作“摇摆乐”的风格。40年代,新奥尔良爵士再度兴起。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爵士形式:比博普。比博普因人们模仿乐曲开头动机的声音而得名,它的特点是旋律多大跳,节奏多变。50年代抛弃了比博普那种过分激烈的音响,而追求一种克制的、柔和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的爵士被称作“凉爵士”。这时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爵士音乐家越来越多,他们经常采用严肃音乐的作曲技巧来从事爵士乐曲的创作。60年代,在凉爵士和传统爵士继续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自由爵土”。它实际上是爵士音乐家受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把无调性、自由节奏等手法引入爵士乐的结果。70年代以后,爵士乐趋向于各种风格的结合,不仅综合了爵士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格,而且广泛吸取了其他流行音乐以及南美、中东等地的各种音乐成分。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另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摇滚乐”兴起,使爵士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是从“节奏布鲁斯”发展而来的;而节奏布鲁斯是在传统布鲁斯的基础上吸取了爵士乐的舞蹈节奏等因素形成的。摇滚乐强调持续不断的两拍子的节奏型。虽然如此, 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它仍然拥有自己的听众。有时爵士乐与摇滚乐互相影响、渗透,使人难以区分。

爵士乐产生以后,很快风行美国,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包括音乐剧),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20世纪许多欧洲作曲家都曾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美国作曲家G.格什温、A.科普兰等,更以创作出爵士乐语言与欧洲传统作曲手法相结合的、富有美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而著称于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10-26
這個友情up了。。。。早些時間便有一份。。。忘記誰給我的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10-26
关于EQ调节的文章



均衡器的使用经验

严格地说应先要根据音响的频响曲线用均衡器来校正成平直的,但大多数朋友都没这个条件,所以就用Winamp的默认来作为调节对象。

1.60Hz这一段提升能给音乐强有力的感觉。过分提升会使音乐混浊不清,特别是低频响应差和低频过重的音响。

2.170Hz这段是音乐的低频结构,它们包含了节奏部分的基础音。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过度提升会发出隆隆声。衰减这两段会使 声音单薄。

3.310Hz~3kHz这三段它们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低频谐波,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像电话里的声音。如把600Hz和1kHz过度提升会使声音像喇叭的声音。如把3kHz提升过多会掩蔽说话的识别音,即口齿不清,并使唇音“mbv”难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过分提升会使声音具有金属感。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通常不调节这一段,过分提升这一段会使听觉疲劳。

4.6kHz这段是调节临场感的主要频段。将6kHz提升6~7dB就像音量提高3dB,并且觉得和声源近了,反之音量降低便感觉离声源远。

5.剩下的12kHz、14kHz、16kHz主要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宏亮度。一般来说提升这几段使声音宏亮,但不清晰,不可能会引起齿音过重,衰减时声音变得清晰,但声音不宏亮。






50hz,这是我们常用的最低频段,这个频段就是你在的厅外听到的强劲的地鼓声的最重要的频段,也是能够让人为之起舞的频点。通过对它适当的提升,你将得到令人振奋的地鼓声音。但是,一定要将人声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声音都切掉,因为那一定是喷麦的声音。

70~100hz,这是我们获得浑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频点,同时,也是需要将人声切除的频点。记住,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频点,否则地鼓会被掩没掉的。
200~400hz,这个频段有如下几个主要用途,首先是军鼓的木质感声音频段;其次,这是消除人声脏的感觉的频段;第三,对于吉它,提升这个频段将会使声音变的温暖;第四、对于镲和PERCUSSION,衰减这个频段可以增加他们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这个频点,对地鼓作适当的增益,可以使地鼓听起来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乐中这样使用。

400~800hz,调整这个频段,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变得更加温暖。另外,通过增益或衰减这个频段内的某些频点,可以调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这个频段可以用来调整人声的“结实”程度,或者用于增强地鼓的敲击感,比较适用与舞曲的地鼓。

1k~3khz,这个频段是一个“坚硬”的频段。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锋利”的感觉;在2~3k略作衰减,将会使人声变得更加平滑、流畅,否则,有些人的声音听起来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这样的处理来平息演唱者的怒气!反过来,在这个频段进行提升也会增加人声或者钢琴的锋利程度。呵呵。总的来说,这个频段通常被成为噪声频段,太多的话,会使整个音乐乱成一团,但在某种乐器上适当的使用,会使这种乐器脱颖而出。
3k~6khz,声音在3k的时候,还是坚硬的,那么,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作什么了吧。至于6k,提升这个频点可以提升人声的清晰度,或者让吉它的声音更华丽。
6k~10khz,这个频段可以增加声音的“甜美”感觉。并且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声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过量使用)。PERCUSSION、军鼓和大镲都可以在这个频段里得到声音的美化。并且,弦乐和某些的合成器综合音色,可以在这个频段得到声音的“刀刃”的感觉(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声音)。

10k~16khz,提升这个频段会使人声更加华丽,并且能够提升大镲和PERCUSSION的最尖的那个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确认这个频段内是有声音存在的,否则的话,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声。呵呵。




接下来看看1-5kHz这个频段,这里汇集的电吉他、小军鼓和人声,不需要做很大的衰减,

我们只有1-3dB即可。先将音量开大提升频率注意听那些尖锐的难听的声音,然后衰减他们

。在5-8Hz这个区域里你要做一点提升,保持整个音轨的光亮度。

 在接下来的高频区域,要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来分别对待,这里就不说了。不过在

12kHz做一个1dB的提升可以为你的音轨增添特别的光彩,让你找到你买的CD里音乐的感觉。

 还要提醒大家,在使用EQ调整的时候不要一点一点的调整,你的耳朵很难分辨很小的差别

的。只要你认为应该怎样去调整就大胆的操作,一下子将增益调到头,或者降到最低然后在

根据感觉调整,让你的耳朵感到变化。另外利用EQ的开关在使用

EQ和不使用之间切换可以清楚的听出是应该衰减还是提升。

最后总结一下各个频段的注意事项吧

超低音:50Hz以下

 这个区域包括了低音吉他和地鼓,当然在这么低的频率下不可能听出任何的音符。我们不

推荐在这里使用任何的提升除非你使用录音棚里的高级监听(一般的近场监听和录音棚里的

远场监听绝对比不了),盲目的提升这个频段会彻底的悔了你的

监听设备,就算是Roland的PA系列也不例外,一定要注意!

低音:50-250Hz

现代音乐大部分精彩的低音都在90-200Hz这个范围里,做一些小的提升可以增加现场感和

透明度。浑浊不清而又刺激的区域:200-800Hz 这是混音中最泥泞的区域,所以也称为刺激

的区域。这个区域里大部分的频率可以引起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如果太多的声音都集中在了

这个区域,那么你在做混音时都会难以忍受。

中频:800-6kHz

人的听力在这个区域尤其的敏感,很小的推进导致的变化都会像在其他区域里推进10个

dB带来的变化那么大,这是因为我们的人声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在这个频段里我们会听到比

其他频段更多的东西。电话工作在3kHz就是因为这个区域声音最清晰,电视、电台和一些电

子产品当然也都主要覆盖这个频段。所以你要非常小心的对待这个区域,尤其是人声。

高频:6-8kHz:

 这个区域是家用音响的高音部。轻微的推进这个区域人工的增加声音的亮度,尽管只是逼

真的明亮了,但是做母带处理时都会这么干。

超高频:8-20kHz:

这个区域主要都是镲这类打击乐器,在12kHz左右的提升可以得到听起来更好的音质。实

际上录音工业中就是用这个手法来让买CD的人们认为这盘CD有非常高的保真度。然而在这个

范围里做提升还是要注意,提升带来的嘶嘶声,提的过多就会悔了你的作品。






50--100Hz:Adds bottom to the sound
100--250Hz:增加圆满度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5--8kHz:增加临场感
8--12kHz:增加嘶嘶声

铙,钹,镲: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1--6kHz:增加临场感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贝司:
50--100Hz:Adds bottom end
100--250Hz:增加圆满度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800--1kHz:增加小音箱声音的强度
1--6kHz:增加临场感
6--8kHz:增加更高的临场感
8--12kHz:增加嘶嘶声

人声:
100--250Hz:增加正面感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1--6kHz:增加临场感
6--8kHz:增加丝丝声和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钢琴:
50--100Hz:Adds bottom
100--250Hz:增加圆满度
250--1kHz:浑浊不清的区域
1--6kHz:增加临场感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嘶嘶声

电吉他:
100--250Hz:增强主要部分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1--6Khz:从混音中切除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嘶嘶声

吉他:
100--250Hz:增强主要部分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弦乐:
50--100Hz:Adds bottom end
100--250Hz:增强主要部分
250--800Hz:浑浊不清的区域
1--6hHz:听起来易碎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乐器的重要频率范围表/////////////////////

小提琴 200hz~4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是拨弦声频带;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中提琴 150hz~3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3~6khz影响音色表现力。
大提琴 10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是影响音色音色明亮度。
贝斯提琴 50hz~1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2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长笛 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 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双簧管 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大管 100hz~200hz音色丰满、深沉感强;2~5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小号 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圆号 60hz~600hz提升会使音色和谐自然;强吹音色光辉,1~2khz明显增强。
长号 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丰满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变辉煌。
大号 30hz~2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实。
钢琴 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 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 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萨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响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频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细腻,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吉它 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 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 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电贝司 80hz~240hz是丰满度频率;60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手鼓 200hz~240hz共鸣声频;5khz影响临场感。
小军鼓(响弦鼓) 240hz影响饱满度;2khz影响力度(响度);5khz是响弦音频(泛音区)
通通鼓 360hz影响丰满度;8khz为硬度频率;泛音可达10~15khz
低音鼓 60hz~100hz为低音力度频率;2.5khz是敲击声频率;8khz是鼓皮泛音声频。
地鼓(大鼓) 60hz~150hz是力度音频,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是泛音声频。
镲 250hz强劲、坚韧、锐利;7.5~10khz音色尖利;1.2~15khz镲边泛音“金光四溅”。
歌声(男) 150hz~600hz影响歌声力度,提升此频段可以使歌声共鸣感强,增强力度。
歌声(女) 1.6~3.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频率可以使音色鲜明通透。
语音 800hz是“危险”频率,过于提升会使音色发“硬”、发“楞”
沙哑声 提升64hz~261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 衰减600hz~800hz会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 衰减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齿音重 6khz过高会产生严重齿音。
咳音重 4khz过高会产生咳音严重现象(电台频率偏离时的音色)。



-----------------^^可爱^^-----------------


声卡相关知识介绍



我们这些音乐爱好者最注重的就是音质了。所以,声卡是PC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但是鉴于目前声音格式很多,声卡功能日趋完善,一些我们平常不太关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

关于声卡的种种……
声卡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计算机配件。我们要用计算机处理声音信号,让计算机发出各种声音,用计算机播放有声的视频节目(VCD)、电子图书、教学光盘等都离不开声卡。有关声卡的参数和术语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就把其中一些主要的术语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够为那些想多了解声卡一些的朋友带来帮助。

波形声音从本质上讲,声音是一种连续的波,称为声波。要把声音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之中去,必须把连续变化的波形信号(称为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因为计算机中只能存储数字信号。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DAC)一般由对声音信号的采样和转换两步来完成。所谓采样就是采集声音模拟信号的样本,然后再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对声音采样能力的大小也用两个参数来衡量:采样频率和声音采样信号的位数(bit)。理解这两个参数十分重要,它们是声卡的主要指标,它们不仅影响到声音的播放质量,还与存储声音信号所需要的存储空间有直接的关系。

采样的位数采样位数可以理解为声卡处理声音的解析度。这个数值越大,解析度就越高,录制和回放的声音就越真实。我们首先要知道:电脑中的声音文件是用数字0和1来表示的。所以在电脑上录音的本质就是把模拟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反之,在播放时则是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声音信号输出。声卡的位是指声卡在采集和播放声音文件时所使用数字声音信号的二进制位数。声卡的位客观地反映了数字声音信号对输入声音信号描述的准确程度。8位代表2的8次方——256,16位则代表2的16次方——64K。比较一下,一段相同的音乐信息,16位声卡能把它分为64K个精度单位进行处理,而8位声卡只能处理256个精度单位,造成了较大的信号损失,最终的采样效果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如今市面上所有的主流产品都是16位的声卡,而并非有些无知商家所鼓吹的64位乃至128位,他们将声卡的复音概念与采样位数概念混淆在了一起。如今功能最为强大的声卡系列——Sound Blaster Live!采用的EMU10K1芯片虽然号称可以达到32位,但是它只是建立在Direct Sound加速基础上的一种多音频流技术,其本质还是一块16位的声卡。应该说16位的采样精度对于电脑多媒体音频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了。

采样频率当我们将声音储存至计算机中,必须经过一个录音转换的过程,转换些什么呢?就是把声音这种模拟讯号转成计算机可以辨识的数字讯号,在转换过程中将声波的波形以微分方式切开成许多单位,再把每个切开的声波以一个数值来代表该单位的一个量,以此方式完成取样的工作,而在单位时间内切开的数量便是所谓的取样频率,说明白些,就是模拟转数字时每秒对声波取样的数量,像是CD音乐的标准取样频率为44.1KHz,这也是目前声卡与计算机作业间最常用的取样频率。由此可知,在单位时间内取样的数量越多就会越接近原始的模拟讯号,在将数字讯号还原成模拟讯号时也就越能接近真实的原始声音;相对的越高的取样率,资料的大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然也就越不真实了。当然,数字资料量的大小与声道数、取样率、音质分辨率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D音乐的取样率为44.1KHz,而在计算机上的DVD音效则为48KHz (经声卡转换) ,一般的电台FM广播为32KHz,其它的音效则因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取样率,像是以Net Meeting之类的应用就不要使用高的取样率,否则在传递这些声音资料时会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在一般的声卡上,取样频率至少要能提供22.05KHz、32KHz、44.1KHz以及48KHz,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会更好,不过目前的一般声卡最高的取样率都是在48KHz,若需要更高的取样率的话,就必须选择较为专业的录音卡了。

MIDI MIDI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简称,意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它是一种电子乐器之间以及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的统一交流协议。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将为理解为电子合成器、电脑音乐的统称,包括协议、设备等等相关的含义。眼下在一些游戏软件和娱乐软件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以MID、RMI为扩展名的音乐文件,这些就是在电脑上最为常用的MIDI格式。MIDI文件是一种描述性的“音乐语言”,它将所要演奏的乐曲信息用字节表述下来。譬如“在某一时刻,使用什么乐器,以什么音符开始,以什么音调结束,加以什么伴奏”等等,所以MIDI文件非常小巧。

合成技术在声卡中声音的合成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FM(Frequency Modulation:频率调幅)类型,另一种是Wave Table(波表)类型。

FM合成技术:它是运用特定的算法来简单模拟真实乐器声音。其主要特点是电路简单、生产成本低,不需要大容量存储器支持即可模拟出多种声音。由于 FM是靠算法来合成某个声音,因此实现方法过于生硬、效果单一,所生成的声音与真实乐器产生的声音距离很大。很容易让人听出来是“电子音乐”。

Wave Table合成技术:它是利用数码拟合技术,将各种乐器的真实声音采样后将样本存储在声卡的EPROM中,当需要某种乐器的某个音色时,就到EPROM 中查询该乐器的有关数据,运算后经过声卡的芯片处理合成所需要的声音。Wave Table技术最大限度的读原始的声音效果并进行再现,使之更加真实。鉴于 Wave Table的出色表现,取代FM已是必然趋势,如今很多声卡普遍采用Wave Table结构。

声卡的复音数指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发出的声音数量。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是指MIDI的乐器声音,而不是一般的声波;最大同时发声数可分为二个部分来看,一为硬件部分,这是指音效芯片最多可同时处理多少个MIDI乐器的讯号,一般来说,大概都是在24~32个声音,这对于普通的MIDI音乐来说应该是足够了,但是若是遇上较为复杂的MIDI乐曲,可能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例如同时有数样乐器在进行和弦的伴奏,一个和弦至少是有三个声音 (这是理论值) 在同一时间发出,若是钢琴的和弦可能会同时出现四个以上的声音,而吉他则会出现五个以上的声音,再加上其它的乐器与打击乐器,复杂或多乐器的乐曲往往会出现有些时候会超过二、三十个以上的声音,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声音被取消掉。

另一种就是属于软件的部分,目前的声卡大多会附赠一套软件音源,以提供声卡在播放MIDI乐曲时能够有较高品质的乐器声音,而这最大发声数是指软件音源所提供的处理讯号的能力,普通的软件音源至少也能有个64个同时发声数,最多的还可以提供至1024个同时发声数。虽然这是弥补硬件发声数不足的一个方法,也是比较省钱的方式,但是这对于系统的性能也是一大考验。虽然说最大发声数可以透过软件音源来弥补,但对于MIDI的爱好者来说,硬件的最大同时发声数是比软件的来得重要多了,这个数量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单声道

单声道是比较原始的声音复制形式,早期的声卡采用的比较普遍。当通过两个扬声器回放单声道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声音是从两个音箱中间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这种缺乏位置感的录制方式用现在的眼光看自然是很落后的,但在声卡刚刚起步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了。

立体声

单声道缺乏对声音的位置定位,而立体声技术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声音在录制过程中被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声道,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声音定位效果。这种技术在音乐欣赏中显得尤为有用,听众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各种乐器来自的方向,从而使音乐更富想象力,更加接近于临场感受。立体声技术广泛运用于自Sound Blaster Pro以后的大量声卡,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一个音频标准。时至今日,立体声依然是许多产品遵循的技术标准。

四声道环绕

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立体声虽然满足了人们对左右声道位置感体验的要求,但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家逐渐发现双声道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PCI声卡的大宽带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其中发展最为神速的当数三维音效。三维音效的主旨是为人们带来一个虚拟的声音环境,通过特殊的HRTF技术营造一个趋于真实的声场,从而获得更好的游戏听觉效果和声场定位。而要达到好的效果,仅仅依靠两个音箱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立体声技术在三维音效面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新的四声道环绕音频技术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四声道环绕规定了4个发音点: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听众则被包围在这中间。同时还建议增加一个低音音箱,以加强对低频信号的回放处理(这也就是如今4.1声道音箱系统广泛流行的原因)。就整体效果而言,四声道系统可以为听众带来来自多个不同方向的声音环绕,可以获得身临各种不同环境的听觉感受,给用户以全新的体验。如今四声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于各类中高档声卡的设计中,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5.1声道

5.1声道已广泛运用于各类传统影院和家庭影院中,一些比较知名的声音录制压缩格式,譬如杜比AC-3(Dolby Digital)、DTS等都是以5.1声音系统为技术蓝本的。其实5.1声音系统来源于4.1环绕,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一个中置单元。这个中置单元负责传送低于80Hz的声音信号,在欣赏影片时有利于加强人声,把对话集中在整个声场的中部,以增加整体效果。相信每一个真正体验过Dolby AC-3音效的朋友都会为5.1声道所折服。

Full Duplex (全双工)

Full Duplex(全双工)是新型声卡必备的功能。想必各位读者都打过电话,当您在说话的同时还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这就是基本的全双工概念,但是声卡上的全双工概念不是只有这样,严格来说,声卡上的全双工是指在录音的同时可以进行播放声音的工作,反之亦然,这才是真正的全双工作业。但是全双工与否的问题最常出现在使用Net Meeting或是网络电话之类的应用,如果声卡真正支持全双工,那么您使用Net Meeting或是网络电话应该与一般打电话是相同的,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量的通话时间(也意味着节省费用开支)。

定位音效

定位音效应用在声卡上大概是在三、四年前的A3D定位音效,这是由Aureal公司应用在其音效芯片上的一个音效定位算法,主要目的在使用二支音箱仿真声音在3D空间中的位置,由于当时声卡还没有出现多声道的产品,所以A3D定位音效的推出,震撼了喜好计算机游戏的使用者,在当时,许多游戏也标榜着使用A3D定位音效,也促使其成为业界的一个标准。除了A3D之外,还有其它的定位音效算法,其中一个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Q3D,在台湾大部份的声卡大概都是采用此定位音效。另一种则是Sensaura,此种定位音效则较常被国外产品所采用。不过虽说以二音箱就可仿真出3D空间的位置,但毕竟还是用「仿真」的,再怎么准确的位置恐怕也还比不上直接以四音箱的定位来得好。

环境音效

不知您是否曾经注意到,在空旷的地方与在房子内说话时,声音的感觉不一样,这种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就是环境音效。而在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今日,利用不同的演算方式,将声音仿真成不同环境中的效果,已不是件难事,其中差别只是在于效果的真实度以及效果是否明显,其中最为使用者津津乐道的大概就属Creative的EAX环境音效了。当然,除了EAX之外还是有其它不同的算法,分别属于不同的厂商。而环境音效的应用最常出现在计算机游戏之中,特别是属于3D实时的游戏,在各种场景之中,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效果,藉以营造出趋于真实的感受,如此使用者就很容易的溶入整个游戏的剧情之中。

CODEC

CODEC是由二个英文字的部分所组成的,它是COder与DECoder组合而成的缩写字,由这二个字直接翻译意思是编码器及译码器,而运用在声卡上就是指可将模拟讯号转成数字讯号,及将数字讯号还原成模拟讯号的组件,早期CODEC是内建在音效芯片之中,而近来因AC ’97规范的讯号品质要求,CODEC便从音效芯片中独立出来,如此在音质上便不会受到音效芯片中线路干扰的影响。声卡的声音品质与CODEC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不过目前应用在多声道声卡上的CODEC大概就属Sigmatel及Wolfson这二家的产品最普遍,所以在品质上也就没有强烈的区别。CODEC最主要的工作有二个,第一个就是将由外界录进来的声波,从模拟转成为数字的讯号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不论是从Mic In或是Line In录进来的模拟讯号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才能够让计算机看得懂这些资料。另一个则是反向的流程工作,也就是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音讯资料,透过CODEC还原成模拟的声音,由Line Out或是多声道声卡的各声道输出口送出讯号。由此可知CODEC在声卡的组件之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当的关键,没有CODEC就无法转换讯号的类型,重要性不下于音效芯片。



DSP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内含微处理器的专用芯片,它为当时的高档16位声卡实现180°环绕立体声再现立下了汗马功劳。遗憾的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这种专用的DSP性能/价格比不高的矛盾越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声卡生产厂商不得不反复权衡,最后都不得不在中档以下声卡中舍去DSP芯片来降低成本。

DLS

DLS(Down Loaded Sound:下载声音)是 PCI 声卡采用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Wave Table存储在硬盘中,用时再调入内存。要说明的是DLS与目前流行的“软波表”技术有本质区别。“软波表”是在CPU中进行样本运算,然后将16位的运算结果通过总线送到声卡的WAVE通道,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CPU合成音效,而DLS则是通过PCI声卡主芯片来实现。

SRS

SRS(Sound Retrieval System)技术充分利用仿声学原理,根据人耳对各空间方向声音信号函数的反映不同,对双声道立体声信号中的反射声、回声等信号提取出后进行技术处理。尽管这些信号仍来自前方,但给人的错觉是来自四面八方。其过人之处是只使用两只普通音箱,在无须杜比编码前提下,可产生出仿3D环绕声五声道的放音效果,有如音乐厅的身临其境感觉。当前在电脑多媒体“家庭影院”系统中使用的Vivid 3D Pro就是SRS技术的典型应用。

3D音频API

API是编程接口的含义,其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声音定位与处理的指令与规范。它的性能将直接影响三维音效的表现力。如今比较流行的API有Direct Sound 3D、A3D和EAX等。

HRTF

HRTF是“头部相关转换函数”的英文缩写,它也是实现三维音效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简单讲,HRTF是一种音效定位算法,它的实际作用在于欺骗我们的耳朵。眼下有不少声音芯片设计厂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部门参与这种算法的开发和设计工作。虽然原理大同小异,但由于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的手段稍有不同,所以各类HRTF算法之间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性能差异。人们很容易将API与HRTF混淆起来,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相互的联系。

Direct Sound 3D

源自于Microsoft DirectX的老牌音频API。对不能支持DS3D的声卡,它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占用CPU的三维音效HRTF算法,使这些早期产品拥有处理三维音效的能力。但是从实际效果和执行效率看都不能令人满意。所以,此后推出的声卡都拥有了一个所谓的“硬件支持DS3D”能力。DS3D在这类声卡上就成为了API接口,其实际听觉效果则要看声卡自身采用的HRTF算法能力的强弱。

A3D

A3D是Aureal公司联合了NASA、Matsushita、Disney等厂商经过多年开发的一项专利技术。它是在Direct Sound 3D的API界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3D的最大特点是能以精确定位感的3D音响增加新一代游戏软件交互性的真实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3D定位技术。目前已有很多厂商将该技术用于最新PCI声卡中。可以肯定A3D将是新一代PCI 声卡必备的技术之一。

A3D Surround

A3D Surround技术的关键是只使用两只普通音箱(或一副耳机)在环绕三维空间中, 进行声源的精确定位。Aureal坚持认为既然可以用两只耳朵听到真实的三维声场的声音,那么就一定能用两只音箱来产生相同的效果。A3D Surround吸收了A3D技术和环绕声解码技术(如Dolby的ProLogic和 AC-3),创建一个围绕听者的5组音频流的声场,即产生五个“虚拟音箱”,它实际上是经过A3D Surround 处理后用两个音箱播放出来的。也就是说这5组音频流并不像传统的“家庭影院”那样需要用5个实际的音箱进行回放。这一技术被杜比实验室授予“Virtual Dolby”认证。

A3D Interactive

要想理解交互式3D技术,就应从交互式应用程序谈起。交互式应用程序它能生成一个虚拟环境,让游戏者能够在这个虚拟环境中随意进入不同的场景(或画面),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或进行不同的选择),它能够让使用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该技术不仅为游戏、还可以为3D Internet以及一些需要有交互(也称为互动)功能的应用软件提供交互式的3D音响效果,以创造出更真实的3D听觉环境。使用A3D Interactive 技术的处理系统,再配上支持A3D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实现互动式3D效果。

H3D

其实和A3D有着差不多的功效,但是由于A3D的技术是给Aureal Semiconductor注册的,所以厂家就只能用H3D来命名。

EAX

环境音效扩展,Environmental Audio Extensions,EAX 是由创新和微软联合提供,作为DirectSound3D 扩展的一套开放性的API。它是创新通过独家的EMU10K1 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到SB-LIVE中来体现出来的。由于EAX目前必须依赖于DirectSound3D,所以基本上是用于游戏之中。

AC3和DTS

AC3与DTS都是DVD的声音压缩格式,其中AC3由Dolby公司在1992年提出,它提供了多声道的功能,AC3的压缩率最大约为10:1,也就是经AC3压缩过的声音资料只有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不过也由于压缩率相当大,在音质上就会有相对的牺牲。而DTS也是一种声音压缩格式,同样也支持多声道,不过它不像AC3那般高的压缩率,其压缩率约在4:1,资料量比AC3来得高出不少,自然在声音的讯号就能保留更多,因此在声音的层次感、连续性、宽广度会比AC3好很多。

S/PDIF

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索尼和飞利浦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是由SONY公司与PHILIPS公司联合制定的一种数字音频输出接口。广泛应用在CD,声卡及家用电器等方面。其主要作用就是改善CD音质,给我们更纯正的听觉效果。


关于HDCD XRCD DVD-Audio DSD SACD技术解析


什么是HDCD?传统CD规格形同瓶颈在1983年刚推出CD之时,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数字音响的赞许者预言:CD将会为音响业开创一个新纪元。反对者则认为:CD的重放音质欠佳。它损失了原始音响中的调频细节和弱音记号,声音生硬,缺乏感染力。在音色上,CD难与LD等模拟器材相媲美。这些意见道出了CD规格的一些缺陷。
  大家知道,普通CD采用了16BIT/44.1KHZ的声频规格。这里存在着几个限制:
  
  首先,16BIT的保真度,在经过复杂的录制和编码处理之后,可能仅剩下14BIT或更低的精度,声音的漏损失较大。动态范围降低。即使在理想状态下,按照1BIT等效于6DB计算,该系统的动态范围的上限限定在96DB,又考虑到实用中的衰减等因素,这将难以适应更大动态的节目源。

  其次,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取样定理,44.1KHz的取样率,可处理的声频上限为20.05KHz,实用中取到20KHz;然而,某些音乐的高次谐波或隐含着高频细节乃至室内混响的讯息频率,则可能要远高于20KHz,因此,在高品质录放技术中,44.1KHzR的取样率己无法满足要求。

  再则,量化噪声“掩蔽”了一些声音中的弱音讯号,很难“原汁原味”地再现出乐曲的神韵。

  总而言之,随着前后端设备的频繁更新与不断进步,传统的CD规格已经变成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了数字音响的品质提升。尽管不少录音公司均采用了高比特、超取样率的预录制技术,也发售过一些以24BIT、96/128KHz为取样方式的CD。但是事实上,这些碟片仅在母盘制作之前采用了这类高位录制方式,在制作CD母盘时,它们仍要降到16BIT/44.1KHz标准格式,并未摆脱CD规格的局限性。那么,是否能有一种既能完全兼容CD,又能大幅度改善声源保真度的技术呢?

二、HDCD技术应运而生?
  90年代技术中期,美国太平洋音响微音公司的HDCD就应运而生了,并受到了国际音响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HDCD的唱片特别受到了音响发烧友们的欢迎,已成为当今唱片技术发展的最新、最高科技的代表。那么,HDCD的成功秘决在哪里呢?美国太平洋音响微音公司推广的HDCD技术的处理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部分。可以说,它技高一筹之处就在于,它把那些将被CD格式抛弃的必要讯息进行编码,再把相关指令存入比特流的最小有效位(LSB)中,从而不必改动CD格式,而是通过及24BIT D/A转换器输出,这样能大幅度提升重放音质。

1. 编码处理

  将原录制的模拟讯号,首先经过高速A/D转换器进行数字化处理。其处理字长24BIT,取样率为l92KHz。采用高位处理技术的优点很多,以一在样点取样为例,24BIT系统可以精确定义出16777216个取样值;在取值精度上,它要比16BIT系统的小得多。另外,选用l92KHz取样率,不仅可展现高端响应,以减少漏损失真,而且为了再现那些与HDCD编码相关的讯息,要求该系统具有远高于20KHz的峰值响应,以免损伤音乐瞬态。经A/D转换的讯号,再通过微处理器分析、滤波、数据再格式化之后,把会被传统CD格式漏损掉的讯息分离出来。这类讯息可能涉及到音乐细节、乐器音色、人声齿音。空间混响各种种弱音讯号等。用24BIT字组中的最小有效位(LS承载与这类讯息相关的指令,这样它与该字组段中的主要讯息相伴而生,时序上不会错位。经HDCD编码后的节目源,再转制到CD-R盘或其它数码母盘(带)上,用来生产出带有HDCD“基因”的音乐碟片。
2. 解码处理

  相对而言,解码处理比编码处理简单。HDCD解码器有解码和数字滤波方式。解码器通过检索CD比特流的LSB,看是否载有HDCD的编码讯息,以决定处理方式。当它察觉LSB上有HDCD编码讯息时,就按照LSB时序所拾的连续指令组,激活并处理在碟片的数据;如果检查普通CD,该解码器则通过专用D/A转换器处理来提升音质。

三、为什么HDCD比普通CD好?
  HDCD唱片的出现使得CD这种格式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得到了全球发烧友们一致推崇。那么,HDCD唱片到底比普通CD唱片好在哪里呢?一些专家的评测报告的意见认为:HDCD唱片比普通CD唱片更具鲜活的临场感,酷似模拟式的原声母带,它即有数字声音的高清晰度,又具有模拟声的温暖感,听起来其声场宏大,纵深感强,低电平的空间混响与背景噪声再现自然,具有更丰宣细腻的音色层次和解析力,动态范围更宽且启蒙及全音域,在极高的程度上挖掘出了CD这种格式的潜力。

  因此,HDCD是目前所有CD格式的改进措施中最好一种,正如《唱片指南》(ALAM GARY CAMPBELL)所指出的一样:“HDCD示范碟是终极示范碟,是最靓声的CD产品”。

  HDCD最初定规格时,是以20BIT的D/A转换来达到讯息转换的现在新研制的HDCD MODEL TWO。即2型机器已经达到了24BIT D/A转换。虽然它最终在还原的时侯是以16BIT的方式输出,但音乐细节却被提升了很多。从理论上讲24BIT的解码精度仅比20BIT多出4BIT,但反映在动态范围上,却多出了24DB。也就是说16BIT的格式,你最能听到96DB,其中还有损耗,实际上达不到96BIT的精度,怎么都可以到达100DB以上,如此一来,HDCD唱片的音效比普通的CD好很多。。

HDCD如何还原播放
  目前主流CD及其播放器材拥有很大的使用量,如果改进CD音质的同时需要发烧友们来一次彻底换机大行动的话,那是不太现实的,HDCD是现在所有CD格式的改进措施中最好的一种。HDCD有两种还原方式:第一是用专业的解码器将碟片内所含编码讯息解析出来,第二是它能通过普通CD机兼容播放且比普通CD唱片效果明显要好。现在许多进口和国产功放、DVD机、CD机和民用解码器上都配备有了专门的解码系统.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心HDCD唱片的音效要比普通的CD好很多。

HDCD唱片的识别

  现在市场上很多CD唱片都印有HDCD标志,但实际上,由于HDCD唱片高昂的制作费用的原因,真正的HDCO唱片很少,怎样识别它的真假呢?
  HDCD唱片不同于其它一些改进措施的CD唱片的另一明显标志是它有显著的识别标准,即它有标识指示灯。当唱片放入带有HDCD解码器的CD机、DVD机上时,解码器就会将HDCD的编码解析出来,此时,HDCD的指示灯就会亮起,证明这是一张真的HDCD唱片,相反,如灯不亮,就是假的。
  从美国太平洋音响微音公司的HDCD的MODEL ONE(1型机)到今天的MODEL TWO(2型),构成了HDCD技术的推广主要也是依据专利方式进行的。

SACD与现在流行的CD相比有何优势?问:何为SACD?它与现在流行的CD相比有何优势?
答:SACD全称叫Super Audio CD,即超级音频激光播放机,它是由索尼和飞利普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具有全面取代CD音源实力的最新格式的数码播放机。1999年5月,当日本SONY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台SACD格式的SCD-1型光盘机时,其超凡入圣的高保真度和音乐再现能力以及音质音色、动态范围和频响范围就已大大超过当时最高级的分体式CD播放机,经过两年来不断的改进与发展,SACD技术已高度成熟,其频率范围可达1 Hz-100kHz,动态范围及信噪比更可达120dB!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到几乎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范围。是目前Hi-Fi业界绝大多数专家和发烧友一致公认的最先进、音质最好的音源设备,以下附SACD和CD的参数和部分技术特性比较。



源码:--------------------------------------------------------------------------------
名 称 SACD CD
编码方式 1bit信号流 16 bit线性PCM信号
采样频率 2.8224MHz 44.KHz
量化比特数 1bit 16 bit
声道数 2 . 5 . 6 2
播放时间 双声道 109分 74分
附加信息量 900 k/s 43k/s
重放频响 2Hz - 100kH z 20Hz – 20kHz
动态范围 120d B 96dB
--------------------------------------------------------------------------------



问:能简单介绍SACD的技术要点吗?

答:关于SACD的技术,简单地讲:它是SONY采用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据流)技术转换音频讯号,将1比特数据直接以1比特形式录制在唱片上。由于采用1bit量化不需要经过传统的PCM信号取样由十进制经多比特量化到二进制、重放时又必须由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中间过程,所以电路及器件相对PCM数据流来说要简单得多,且精度高、成本低,编解码过程更是简捷方便。从理论上讲,重放端仅需要一个RC积分电路就可成功地还原音频模拟信号。同时,又从根本上剔除了PCM所固有的一些失真,使音频信号得以高度的返真还原。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8224MHz,较传统CD的取样频率 44.1kHz高出64倍,而总的信息容量为传统CD的4倍。理论上可以把频响范围扩展至1Hz-400kHz,这就大大超越传统CD20 kHz的极限。而64倍于CD的超取样频率,又可使听域范围的量化噪声完全被分配到人耳的听域之外。更因为DSD技术中又开发了所谓的“噪声整形电路”可进一步把可闻频带(0 ~ 20kHz)内的噪声进一步转移到20kHz以上的超音频范围中去,从而令SACD的信噪比高达120dB以上。

问:SACD和DVD-Audio号称本进纪取代传统CD的两大数码音源,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两大音源孰优孰劣?

答:SACD和DVD-Audio虽原理不同、电路各异但都比传统CD的音质改善甚多。而就技术指标而言,SACD和DVD-Audio可谓旗鼓相当。因而两者之争至今也无法统一。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SACD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首先:在硬件供应方面,SACD已先一步走到DVD-Audio之前,早在两年前,SONY公司就有一款轰动业界的SCD-1旗舰问世,之后接踵而来的SCD-777SE、SCD-555、SCD-XB940,甚至影音兼容的DVP-S9000ES、Manantz公司的SA-1、SHARP公司的DX-SX1、先锋公司的DXAX100;飞利浦公司的SACD1000,还有日本著名的Hi-Fi精品金嗓子DP-100/DC-101分体机,其它如日本安桥、爱华、第一音响等等,不胜枚举。而DVD-Audio阵容到目前为止也仅有松下、胜利、天龙等几家公司的少量品种应市。不过近来DVD-Audio也在加快步伐追赶。

  其次,软件供应方面也是SACD捷足先登,至今已有超过300款SACD唱片面世,国内看得到的也有近百种,其中SONY和Philips一方面凭借自己旗下的唱片公司源源不断地出版SACD碟以示支持。另一方面更说服Telarc、DMP、拿索丝、DIGITAL等发烧唱片公司加盟SACD陈营,不断推出SACD软件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极深印象。而DVD-Audio却时乖命蹇,还在摇篮中就被计算机黑客破解了防盗版密码,从而大大推迟了DVD-Audio唱片推出的时间表,这也是许多饱受盗版之苦的唱片公司暂不考虑对DVD-Audio阵营支持的主要原因。

档次方面:SACD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Hi-end级别,索尼推出的第一台旗舰SCD-1可谓极尽发烧之能事,无论内部用料、整机工艺都严格按Hi-end唱机规格设计,以后推出的中低档机型也严格按厚重沉稳,用料实在的发烧理念设计制造。深受广大Hi-Fi发烧友的青眯与肯定。而DVD-Audio陈营在与SACD的争斗中,一直把DVD-Audio当作是一种花费不多,效果不错的功能附加在普及型DVD影碟机上进行宣传的,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大路货,加之DVD-Audio功能众多但并不专一,机身纤薄,用料一般,故在广大音响发烧友心目中并不好看,从而在档次上输给了SACD。

音质方面:由于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比特量化DSD直接数据流在技术方面的简洁和优势,大多数资深的音响发烧友经过亲耳聆听后,主观感觉都认为SACD在音质上略胜一筹。因而音响界许多朋友都认为,若组建家庭影院兼容Hi-Fi,DVD-Audio应该是首选。但若以玩高保真音乐为主,特别是以追求音质音色的至真至纯为目的的朋友而言,SACD是您理想的选择。

  谁是下一代的音频霸主?金耳朵经常抱怨,CD虽然方便好用,但声音还是不够理想,欠缺温暖韵味,和做得较好的 LP(即传统黑胶唱片)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些。 资深的发烧友也知道音频载体大约在10~20年间就会出现一种替代品。44.1kHz取样频率、16bit量化标准的CD格式音频已生存近20年,看来快到退休期了。 据国际消费指南的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地消费者手上的CD机和CD ROM机约有七亿部,而CD唱片则已远远超过一百亿张。可从1997年开始,全球CD盘片销量却出现负增长,显然CD 即将要步出历史舞台,市场正期待新的生命。七倍于CD记录量的DVD出现令人们看到了曙光,早在1995年12月,由日立、松下、飞利浦、索尼等10家公司联合组建的DVD联盟就着手开发音频DVD。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该制式标准已于1998年6月完成,并在1998年11月的东京音频展览会上亮相,DVD-Audio软件、硬件也同步亮相。就在DVD各系列产品全面出击之际,索尼与飞利浦公司却于1997年底离开拥有122个成员公司的DVD联盟大家庭,另辟蹊径,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认真开发之后,又一种崭新的音频制式SACD(Super Audio Compact Disc)超级音频CD出现在我们面前。1998年3月19日,最终的SACD标准传出。1998年5月,两家公司宣布开发成功1.0版本的SACD。时至1999年的下半年索尼正式销售它的SACD机。而P a n a s o n i c也准备在2000年初把世界首台DVD-Audio机推向市场。至此,DVD-Audio与SACD两音频制式已摆开了对阵,一场音频制式战已拉开了序幕。那么,在纯音响方面,到底谁会成为CD的接班人呢?且看。。。。。。。。

DVD-Audio

  1999年上半年,举世关注的DVD-Audio V1.0最终版本终于在Forum (DVD Forum的成员包括东芝、三菱、日立、胜利等日本厂商)出台 。全球46家相关厂家,已经同意DVD AUDIO采用统一规格。此规格定义了DVD-Audio与DVD-VIDEO同样是单面唱片,分单层与双层两种,单层唱片信息存储量为4。7GB,约为CD的7倍。另外这项V1.0的DVD-Audio规范要求用户使用能处理6个音频信道,且在两个信道的立体声中能容纳74分钟录音的五英寸光盘。这种格式的光盘能提供9.6Mbps的数据传输率。除数字音频数据外,该光盘还能储存唱片的说明文字, 包括名称和演唱者的作品目录等。 DVD音频V1.0版是目前最高、最全面的音频标准,它囊括了所有的声道模式[从2声道立体声到多声道模式, 按照采用MLP(MLP是一种无损延长播放时间的编码)的优先权方式,声道的分配方案共有21种];所有的取样频率和编码位(如取样频率48/96/192kHz44.1/88.2/176.4kHz;编码位有16/20/24bit)和所有的音频格式:LPCM、杜比数字、DTS、SDDS、MPEG。44.1kHz /16bit标准CD机一出现人们就听出了数码声,音感没有模拟音频柔和流畅。后来在还原系统上采用了高倍取样和再量化等技术,确实使后代CD机的声音越来越靓。高倍取样把还原音频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向高端推去,从而减轻了模拟滤波器的压力, 192kHz取样的基波频率(Sampling Frequency)就比44.1kHz取样频率要高出3倍。高端可达192kHz的频率响应完全能再现自然界一些高频超过20kHz的各种声音,而其高取样频率能使铙、钹和三角铁等尖锐刺耳的发声趋于平和,使各种乐器发声层次分明,立体声逼真,方位感清晰,而且192kHz格式经D/A变换后的信号, 对模拟滤波器的要求变得很低,普及型结构的机种也能放出很好的音质了。24bit(Quantization)的量化率可提供144dB的动态范围。宽的动态范围给音乐中的力度、环境、空间方位和分离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感觉。人类刚能听到1kHz声音时的声压是0dB,把耳朵刺得生痛的声压为140dB,差不多接近24bit的差距 。

  每个数码字则由24个1或者0的数目组成,而量化的数值愈大,则表示音波可切分得更细,再还原成声音时,得到的细节就会更多。传统16bit/441kHz的CD录放之时,由于bit数低、取样慢、分析力弱、在PCM的过程,产生大量的混淆误差,出现无数的量化误差和数码信号的时间误差,这些误差令CD声音劣化。DVD就是因为bit数高、取样快、分析力强,因而精确、细密,使上述的误差得以消除。不难想象,真正24 bit/192kHz的DVD-Audio一定靓声。 前年日本电子展中Pioneer率先展出DVA-24bit/96kHz 的DVD Audio 样板机,去年Pioneer扩大展出规模,推出新的样板机DV-LX10,Panasonic也正式加入DVD-Audio, 而今年不论Pioneer或Panasonic都已经将两声道播放时的规格提高到24bit/192kHz。近日Panasonic更领先全球,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既可播放传统CD和DVD盘片,又可播放最新的DVD音乐光盘的DVD-Audio商品机。并将于近期以Panasonic、Technics和National等不同品牌在美国、日本两地上市。 软件业者也将配合发行爵士、古典等数十种DVD。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24bit/192kHz两声道的模式,信息量与空间感都达到相当惊人的地步,无论是声音清晰度、声音的质感、动态范围还是方位特性,DVD-Audio均远超过CD唱片。192KHz 是指取样频率,24Bit 则是指量化,两者都是将乐器发出的声音作数字录音时,必须运用到的规格,也是决定声音优劣的因素。

松下的Panasonic DVD-A7与Technics DVD-A10是即将面市的世界首批DVD-Audio∕Video“兼容”播放机。

  正如各方预期,这两款DVD家族最新成员,果然配备了众所瞩目的高位高取样DAC,松下宣布两机内置以“MASH”技术研发出的「Noise Shaping(噪讯修整式)」新型DAC,最高可以对应至两声道24bit∕192kHz,与六声道24bit∕96kHz的LPCM处理。 而且为了确保高品质模拟讯号的纯净,这两款机种设计了可隔离噪声的“虚拟电池”,并且采用独门“Class AA”电路,完全分离处理各式数字∕模拟、与影像∕声音等讯号,以隔绝干扰。另外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两款机种不仅仍可播放CD∕VCD,兼容DVD-Audio∕Video,甚至还已经内置好现成的DTS与Dolby Digital解码电路,与5.1声道模拟输出端子!而且相关的基本前级环绕设定功能,两机都一律齐备,无论音响迷还是AV迷,都可以一次完全升到顶级,不需再另购一堆DAC或解码器,这样玩家可节省一大笔的卖机经费了。两款兼容机仍然内置两声道“V.S.S.虚拟5.1环绕”功能,而且耳机输出时仍然有效。“Cinema剧院模式”可以针对画面内容,自动消除噪声,减少闪烁,并增进暗部细节;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央声道里对白的清晰度,而不影响整体音量。跟DVD-A7相比,DVD-A10采用的部分组件更为高级,设计上更为讲究。配备了“R-core变压器”,与独家“竹 II 电解电容”;还有新式24∕192芯片数字处理电路,就算是播放传统CD,也能进一步提升音质。此外,虽然DVD-A10与DVD-A7的外观相同,但前者的机箱下方另附有重量级的“复合结构避震底板”,因此两机重量分别为8.6及5.2公斤。两机没有倍频输出,这点未免令到想欣赏高质的景象效果的玩家失望。不过,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款功能齐备DVD-Audio∕Video兼容机,价格不仅远低于其主要对手--SACD播放机,甚至比起目前一些DVD-Video单机,还要便宜许多!定价分别为DVD-A7日币十二万∕美金$999.95 ,及DVD-A10日币十五万∕美金$1,199.95,吸引死了!

  宣布近期推出DVD-Audio商品机除了松下外另一品牌是Pioneer,型号为DV- S10A,与价钱平些的DV-AX10。它与Panasonic的两款新机共同特色是,它们都是DVD-Audio的兼容机,都可播放DVD-Audio∕Video软件。Pioneer DV- S10A的外型和该公司的当前代表性机种DV -S9相似,延续相同风格,但内里则大不相同。首先,在Audio方面,共可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作两声道的立体声(Stereo)使用时,此机即可以内置的声频DAC(数字模拟转换器),将最高规格的192KHz/24Bit, S/N比高达120dB,音乐讯号完整呈现;二是作多声道的环绕音效使用时,此机即可以96KHz/24Bit的规格产生6个数字声道,重现环绕声音效果。换句话说,在Stereo的情况下,将可再生最美好的音乐。
  事实上此机具有新开发的纯声频时基参考功能,可对应44.1KHz及48KHz两种系统,因此能播放多种音频讯号,不会出现那种软件无法播放的情况。而新设计的Hi-Bit IC则能将原来16 Bit的讯号转换成24 Bit,可提高分辨率。至于内置dts及Dolby Digital双数字环绕音效则快变成是Pioneer 高级DVD的标准配备了。其次,在Video 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此机已开始采用循序扫描(Progressive Scan),以倍频方式进行图像扫描,这样做之后,就可使得DVD影像画质再进一步提高,看起来会更细致美丽,赏心悦目。事实上循序扫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隔行扫描方式,将来会有更多的DVD播放机跟着采用。不过必须提醒的是,因为循序扫描的扫描频率高出一倍,所以如果家里的电视太旧,将无法播放,变成有了新DVD机也不能观看的情况。Pioneer计划在2000年第一季才推出DV-S10A上市,目前售价未定,但在日本的参考售价则是20万日币。至于松下的两款新型的DVD-Audio有许多功能都与Pionee DV-S10A/DV-AX10相同,例如192KHz/24Bit的高音质立体声播放等等,不过此机并没有循序扫描输出功能。以此机播放DVD-Audio 软件时,再接电视,那么即可从屏幕上看到专辑的相关资料,例如乐曲解说、歌词等等,甚至还可以像幻灯机一般,播出静态的歌者、指挥等碟片内置的文字与图像信息。

  除了上述两机外还有VictorXV-D9000DVD DVD-Audio∕Video兼容播放机,DVD-A24/192不用多讲,CD部份是Victor独门武器K2——ExtendedK2Processing,如果听过XRCD的发烧友都知经K2后的威力;而且Video部份与Pioneer DV S10A一样具备顺序扫描输出端,无论声与影,都可堪称一流。

  可能有人会突然想问:有了DVD-Audio的机器,那。。。。。。DVD-Audio片子在哪里呢?本来这 并不是问题,因为DVD-Audio软件发行上的最后关键——著作权保护问题,在年99年上半年时终于解决,DVD-Audio盘片上已经确定使用“数字水印”技术限制翻版。而原本松下公司DVD音频产品原计划采用CSS2“数字水印”版权保护系统,但是,在DVD视频产品上使用的CSS版权保护系统在一个月前遭到挪威的技术开发机构MoRE( Master of Reverse Engineering)破译之后,原来制定的计划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CSS2版权保护系统是CSS版权保护系统的更新版本。由于DVD视频产品的版权保护系统被破译,人们担心DVD音频产品中的版权保护系统也会被破译,因此,大家正在考虑使用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松下将推出一种新的版权保护系统,它将拥有更强大的密钥和全新的编码系统。松下公司,东芝公司,英特尔公司和IBM等过去推出 CSS2系统的企业,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替代系统。一旦开发工作完成之后,这四家企业将提议DVD论坛把新的替代系统作为标准。就在DVD格式的开发者们正在忙着寻找一种新的版权保护系统之际,松下公司表示,它预计将会把DVD音频产品的发布日期推迟。其它准备推出DVD-Audio的公司也因此而不约而同决定或考虑暂缓推出,以避免新盗版风潮发生,这就比本以提早占领市场的SACD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SONY/PHILIPS DSD/SACD

  为了争夺新一代音频格式盟主的地位,飞利浦在1996年宣布与索尼共同开发DSD新技术来取代DVD的音响制式,并于今年的3月4日正式颁布了SACD1.O版本技术规范,而更令人高兴的是前段时间索尼刚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SACD播放机——SCD-1。SACD唱片制式使用DSD(Direct Stream Digital)定向信息流数字编码技术,其高密度层采用无损耗数据压缩系统(一种由索尼与飞利浦联合开发的预先编码与平均信息量编码的综合方式),其原理是利用一种连续流通有次序地处理的数码信号。SACD技术根植于的PWM理论,Pulse Width Modulation, 脉冲宽度调变,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却是非常直观的观念。

  大家知道,数字输出就是高低电位的变化,如果我们控制 高低电位变化的时间,那不就是等于控制脉冲的宽度? 真够简单的!只要让“1”久一点,脉冲就长一点,让“1”短一点,脉冲就短一点。而“t”越小,就代表数字输出端所能呈现脉冲宽度变化更为细腻。 更为细腻?这就是“调变频率”高一点。 摆在CPU或数字系统上,这意味速度快一点,让我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缩短输出时间间隔,呈现最细致的变化。 想想极端的例子,如果CPU的输出仅能做到每秒切换一次高低(t=1秒),或者每秒切换100,000次,哪个厉害?哪个 “一齿、一齿”少?当然是后者。如果,每秒切换速度在2,000,000次以上,大概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低通滤波器就可以没什么“一齿、一齿”,平平滑滑的了,这就是SACD。当音乐储存在软件上时,呈现的状态是PWM的,即用一对0与1来表示脉冲宽度的关系(当然还是用上许多编码技术啦),然后利用一些机制把这些0与1捉出来 ,变成很直观的长短脉冲,接着送入低通滤波器,然后出来便是我们能听得懂的模拟音频信号。而整个PWM 的过程就是DAC——一个简单的DAC。以电路而言简单直接就是对保证信号真实还原最好的方式,故此这设计无论从对音质的优化还是对节省整机的价钱都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SONY/Philips强调的是,如果有一天软件储存技术更高了, 运算技术也更强悍,几乎不必动到DAC,我猜,SONY指的是那个低通滤波器,因为我们只是把更密集的脉冲送入低通滤波器、换取更佳的音质。SACD是基于直接数据流DSD技术开发而成,因此SCD-1播放机的核心是DSD解码芯片。在进行DSD解码之前,它首先识别并读取SACD盘片上的数字水印,若发现是非法软件,则拒绝播放;若确认为合法软件,则借助于一个大容量的缓冲存储器来重新安排输出数据,以形成连续的数据流; 该机所采用的电流脉冲D/A转换器,是索尼最新开发的新型芯片,可将来自同步控制器的输出电压转换为一连串的高精度脉冲信号。
  SCD-1针对CD过多使用数码滤波而影响音色的弱点,由头到尾采用1bit脉动音响信号贯穿全程,简单直接,原音原色。再加上它采取比传统CD高出64倍,即2.8MHz的惊人速度去取样, 故此,它能准确地截取记录每一个最细微的原始声音。SACD是DSD制式下的新软件, 它同CD一样大小,分两层组成:第一层是CD层,采用独家的超比特变换技术把DSD处理过的音信储存到此,可用所有的CD机播放。第二层是高密度层,容量达4.7GB,里面包括正式DSD的两声道立体音信,频带达100K,动态120dB,比起CD的96dB,史无前例。另外,此处还包含DSD六声道的相同音信及其它的图文资料, 听过真正DSD/SACD的人士都说其瞬变和动态惊人,声音非常纤细,极度透明, 而且它十分悦耳和富于音乐感。另外现正使用CD的朋友也绝不须担心,超级音频CD最突出的特点是与CD唱片的双向兼容性,故此在这方面它绝不顾此失彼。为了增强播放CD时的音频性能, SCD-1采用了一种新的可变系数数字滤波器(VC24)。

  它能以24bit的字长进行数字滤波运算,精度和效率远高于普通CD唱机采用的恒定系数滤波器,音质自然是会较普通的唱机播放为好。在外观上金属加工层次颇有Sony顶级高价机种的风范,就连造型设计亦是极为相近。至于转盘方面更采用了近似SONY CDP-XA7ES SONY Fixed Pick Up Mechanism(光头固定读取系统)素质就更不用怀疑了。在继SCD-1之后SONY还推出较平价的SCD-777ES(见图),它采用上方置片,机械仍是沿用固定激光头的方式,喜欢SACD的玩家又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了。近期索尼已在日本本土发行了多张SACD唱片,内容有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 ,据称今后每个月将新发行10张左右的SACD软件,看来SONY在这次世纪之争是志在必得的。除了SONY之外还有其它的公司如Aiwa等也推出它们的样机。只可惜真正商品化的SACD暂时仍然只Sony一家孤军作战。

两种制式相比有以下异同:

  1、相同点: 1)光盘直径和CD唱片一样,为12cm;2)都系单面存储信息;3)存储的都是数字信号;4)主要存储的均是音乐节目;5)都可记录文本、图形和活动图像等附加信息;6)音质都好于CD;7)都为保护版权考虑了相应的防范措施;8)都有双声道与多声道两种放音声道模式;9)目前都不能相互兼容播放对方。

  2、不同点 1)DVD-Audio所用1。2mm厚的光盘结构与DVD-Video相同。系两片0。6mm的基片粘合而成,而SACD所用1。2mm厚的光盘结构则与一般CD唱片相同,无需两片相粘;2)DVD-Audio除标准12cm直径光盘外,还有8cm直径的小型光盘,而SACD仅有12cm直径光盘一种;3)DVD-Audio唱片有单层与双层两种,而SACD唱片仅双层一种;4)DVD-Audio唱片的双层是性质相同的信息记录层,而SACD双层则一层是一般的CD层,而另一层是高密度HD层;5)DVD-Audio可提供一套以上的多声道放音,而SACD只提供一套;6)DVD-Audio可向下兼容播放CD唱片,而CD唱机则不能向上兼容播放DVD-Audio,系单向兼容;然而SACD可双向兼容播放,即SACD播放机可播放CD唱片,同样,CD唱机也可播放SACD唱片;7)DVD-Audio的播放时间有多种,而SACD的播放时间仅有一种,与CD一样,里外两层均为74分钟;8)DVD-Audio的声道设置有2、3、5、6四种,而SACD的声道设置是2、4、5、6四种;9)DVD-Audio的信号编码采用与CD一样的线性脉冲调制,而SACD信号编码采用的是索尼公司开创的DSD定向信息流数字技术。

  DVD-Audio与SACD的较量已不可避免,谁胜谁负或以兼容形式握手言和分庭抗礼,长期共存,目前不得而知。谁是下一代音频载体的真命天子,读者不妨拭目以待。

XRCD来龙去脉
  我们要对一位与CD奋斗许久的音响界前辈-马浚,致上敬意。马浚原本在香港经营金弦洋行,专卖一些Hi-End音响器材,移居国外后继续以金弦为品牌,搜罗世界上顶尖发烧录音,以最好的技术进行数字化,分享给发烧朋友们。最早他发行LP与24K金CD,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星打击乐团演奏的“卡门幻想曲”,这原是美国Moss唱片在1982年的模拟录音,金弦不但请到Doug Sax负责重刻,还以180克厚胶发行LP,同时也有24K的金CD。此举一炮而红,马浚开始找寻更多的发烧录音,而24K金CD也在太平洋两岸掀起一阵热潮。
  1992年音响界传奇人物Keith Johnson与RR唱片、太平洋音响软件公司合作,推出了HDCD的编码技术,这项技术在1995年的AES年会与拉斯维加斯WCES展览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一致叫好。HDCD宣称可将分辨率提高到20位水平,并有效改善CD的失真,有一期Billboard杂志以显著的标题写道:“HDCD技术将成为数字录音的标准格式”。没想到HDCD遭到日本厂商抵制,最后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金弦适时的推出一些HDCD软件,甚至成为极少数死忠支持HDCD的发烧唱片公司之一。后来金弦改名为FIM(First Impression Music),马浚希望大家一听钟情,依然以HDCD技术加上24K金CD作为主打招牌。有几张超级HDCD,还用上了24 Bit/88.2KHz的新处理器,并出版了Audiophile Reference的CD,还是值得买来试试看。可惜有HDCD译码器的唱盘越来越少,不,应该说CD唱盘越来越少了,马浚也无法继续苦撑,但他在后CD时代,找到了另一个新希望:XRCD。

完美的16位(1.2)

由于HDCD必须要对应的译码器才能克尽全功,对越来越多DVD唱机的用家来说,不一定能听出好处。很早已前Denon的工程师就说过,有完美的16位,何必要20位?你知道很多专业器材,或者如Revox、Studer等音响产品,都还在用16位芯片吗?XRCD可以说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CD的最高音响效果来。JVC开发的K2接口,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制造工续、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目前只在Victor的音响上可以见到K2接口的运用。多年前Victor有一套旗舰的转盘/数类转换器,都用上了K2接口,有位音响迷自己从日本携带回来(售价贵到极点),据他说效果非笔墨所能形容。“新视听”的主编陆怡昶也试用过装有K2接口的DVD唱机,他印象深刻,直说那是数字科技的一大突破。至于是什么突破,很抱歉,我也说不上来。

JVC官方的说法,过去唱片制作人拿到Sony的UMATIC 1630母带(由3/4吋专业录像机改良而来),或者较新的PMCD、DDP数字母带,都会担忧制成CD以后,到底损失了多少讯号。笔者也有类似的经验,在录音室听到原始录音母带,与市面上发售的CD比较,简直会怀疑自己的耳朵,或以为那是不同人的歌唱。但利用JVC的K2技术,制作人可以放心的睡大头觉,最后CD成品与母带的声音几乎难以分辨。K2接口仍然利用20位的A/D转换器,并非买不起24位设备,但从24位降频为16位,中间的损失怎不叫人胆颤心惊?K2所用的20位,128倍超取样A/D转换,动态范围可达108dB,总谐波失真-96dB,有效频宽范围内频率误差小于0.05dB。

数字讯号经过K2接口,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时基误差。很有趣的现象,在CD时代大家斤斤计较Jitter,到了DVD时代,时基误差对于高位讯号影响更大,但反而大家都不关心了。事实上唯有真正降低时基误差,才能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字讯号,这也是K2接口的最大果效。在数字化过程中,JVC把讯号储存在Sony的PCM-9000 MO光盘上,最后一连串的K2编码,以及K2刻盘、压片,全由JVC位于横滨的工厂内进行,中间绝不假手他人。透过SDIF-2传输(Sony开发的数字传输技术,JVC认为比工业标准的AES/EBU更好),以及尔后的每个环节,JVC在时钟位准与电源净化上都下了很多功夫,确保数字讯号不受任何干扰。

由于这是JVC独家技术,日本压片成本又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出版的XRCD,或是FIM的重刻发烧盘,价格都很昂贵。例如号称是“爵士当铺”完整版的两张XRCD(XRCD 012、013),Master过程邀请到Prophone原厂(Proprius老板的儿子另外成立以爵士乐为主的唱片公司)与日本三盲鼠的名录音师Takeshi Tee Fujii助阵,售价要一千多台币,我在香港看到时犹豫了好久,差点买不下去。这么贵的XRCD到底有没有效呢?我仍然找了几张原版来比较,包括“Esther”(原版Atr CD001,XRCD01,有意还是巧合?),细川玲子Ayako Hosokawa精选集(原版TBM CD3008,XRCD011),日本三盲鼠精选集(金弦GSCD006,XRCD018),“当铺爵士”(原版Proprius PRCD7778,XRCD012),“丝竹管弦”(原版Saydisc CD-SDL368,XRCD019)。透明度与高频延伸绝佳 。

在完全一样的音响系统上,XRCD很明显在透明度、高频的圆滑延伸、立体感与珠圆玉润的质感等方面,要胜过原版的CD。好透明的声音,好干净的背景,丝毫不带火气与毛边的乐器与人声,这是首次听XRCD者共同的印象。的确,相形之下,原来的CD都像有一层薄雾遮掩在聆听者与演奏者之间,XRCD如同一阵风吹散了轻烟,眼前一片通清明朗。此外,音乐的背景变得更加安静深沉,以细川玲子“恶水上的大桥”这首歌为例,前面有一组弦乐四重奏,歌唱者站在中间,原版的声音比较暖调丰腴,弦乐共鸣感多一点,但换成XRCD后才发现,原版的乐器分离度不够好,乐器形体感不够清晰,背景的细微骚动也减损了定位的浮凸效果。

有了好的透明度,安静的背景,录音中原本的细节自然而然跑了出来。1976年一个冬夜在斯德哥尔摩爵士俱乐部中进行的现场录音,很传神的捕捉到香烟袅绕,酒气弥漫的气氛,“爵士当铺”因此多年来百听不厌。在XRCD版上,现场的空间感更加明显,乐手在舞台上的表情彷佛可见,台下听众啜饮咖啡或品酩小酒的细碎声响,情不自禁的吆喝声,还有侍者来回穿梭的走动着,这一切“实况”在XRCD版上都回来了。LP时代考倒很多人的“Esther”,原始录音1972年在慕尼黑一家录音室完成,慕尼黑爱乐的伴奏粗犷有力,旋律优美,1989年发行的CD依旧是音响迷的试金石。XRCD版给人的惊异是弦乐变得甜美滑溜,光泽亮丽漂亮,嗓音的磁性还是那么迷人,所有棱角却被修整得平顺无比,好象用顶级的真空管器材一样,三度空间感妙极了。

三盲鼠的精选集中,我们则发现XRCD的低音更加凝聚干净,线条清楚快速,尤其是低音贝斯与鼓声最明显,钢琴的音粒结实泛着光彩,弱音与强音间的动态对比幅度大,在轰隆乐音中依旧如丝绸般细致平滑。低音漂亮,XRCD的高音同样精彩!“丝竹管弦”这张CD原来是香港菁英独奏团1981年的模拟录音,国乐器有些声音响亮(如鼓、琵琶),有些声势单薄(如古琴、筝、扬琴),动态对比本来就很大,加上乐器多偏向高音域,很难表现得好。XRCD版比原版更加清甜飘逸,一部份选自“大浪淘沙”的英国录音立体感强烈,选自“夜曲”的香港录音场面平淡一些,这些差距清楚可辨,还加上很宁静祥和的气氛与起落迅捷的节奏,非常精彩。

走马说靓碟从XRCD到XRCD2日本JVC公司开发的XRCD(EXTENDED RESOLUTION CD)这一先进的数码制作唱片科技,在CD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以独创的主时钟系统对时基进行控制,使CD制版的抖晃失真系数以及玻璃母模的组误差系数有大幅降低,制版精度大幅提高,从而使CD制作中的保真度有了更好的保证。XRCD制品的一个大好处是重播时不需要使用特别的解码器,即使在普通的CD唱机中播放也能获得极好的重播效果,重播音乐的保真度、动态、立体感、清晰度和乐器的结像力、分离度等硬指标都是传统CD制品所不及的。
 
1998年底,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更加完美的数码音响科技的JVC又在音频信号处理和唱片制造技术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产物就是第二代XRCD技术,即XRCD2。XRCD2是在XRCD基础上作了更好的改进。XRCD2制品重播时也不需要另外配置专门的解码器,用普通的16比特CD唱机播放即可,但它能真正淋漓尽致地运用16比特CD机的动态与分析力,获得最好的重播效果。XRCD2除了进一步加强主时钟系统对时基的控制外,还在工作电源的净化上下足了功夫。

以XRCD和XRCD2技术生产CD唱片成本很高,相应地有关CD产品的市售价格也就比较昂贵,比如在日本本土,XRCD2唱片零售定价为3885日元/张,而在我国国内,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XRCD唱片市场零售价约为一般进口原版CD唱片价格的两倍以上,如果是XRCD2唱片,价格还会更高一点,简直是令人咋舌!如果"发烧"程度不是极高的话,遇到如此昂贵的唱片,恐怕谁都会敬谢不敏的。话虽如此,仍然有那么一些发烧唱片厂家看准了XRCD和XRCD2的市场,不惜工本地向JVC申请它们的使用权,也有那么一些唱片发烧友和CD藏家甘愿花大价钱来虔心罗致陆续上市的每一张XRCD和XRCD2唱片,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凡是XRCD唱片,必属无上天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16
RE: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强,被您的知识所感动,谢谢您的无私奉献,让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够窥探一二。
谢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16
RE: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楼主发出这样好的帖子给大家,竟然可以没有人回应!
真的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再次感谢您的无私,谢谢您给我的这些知识!
我已经把您的这页收藏了起来,对音乐有不懂的地方就会拿来看看!
真的鄙视看了你这帖子不回帖的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16
RE: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楼上真是好孩子~这页我也经常看,要多多学习才行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16
RE: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好多~~我已经晕了~~存为资料慢慢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19
RE: [资料]音乐词汇 名词解释 音乐流派 EQ调节
增长知识了,谢楼主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