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您尚未 登錄  注冊
  • 7003阅读
  • 7回复

落英塚——追寻逝去的英雄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01
              落英塚——曾经的你

  在花园中,看着满眼的花红柳绿,我想起了你……
  在那个落英缤纷的季节,我带着一丝哀愁来看你。你躺在哪里,神情漠然,呆呆地望着天空。天上,一朵白云,身不由己地飘着;夕阳的余辉撒在地上,一片金红。风儿卷起欲落的花瓣,试图挽回她的生命。无奈,天道有常,难遂其愿:随风而舞的花瓣最终还是落了下来,触到琴弦,发出轻轻的一声,似乎在为自己奏挽歌。歌声中,我仿佛见到了你从前的模样……
  你从侯门相府中走来,你从茅舍草庐中走来,你从硝烟战火中走来,你从风尘闹市中走来。也许你是王孙贵族,也许你是布衣平民,也许你是圣人贤哲,也许你是市井小人,也许你是豪侠猛士,也许你是才子佳人……
  其实,我不知道你是谁,这也不重要。我,只是想,在你的坟前,为昨日风采照人的你谱这一曲《笑傲江湖》……


目录
2.说说项羽
3.春秋一星——子产
4.厚黑教主
5.附:厚黑学(节选)
6.小议江东儒将周瑜
7.相关点评
8.静安先生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1-01
项羽是秦末反秦斗争中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年而亡暴秦,一度左右天下;但因其本身的弱点和政策的错误,终演成了悲剧,在乌江边自杀了。   项羽会败给刘邦,这并不稀奇;鸿门宴后范增就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的预言了。项羽目光短浅,没有政治远见,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为人过于“仁义”是原因之二;再者, 自高自大,刚愎自用,性情粗暴也是导致失败的因素。   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这使他无法采纳别人的、更合理的意见,因而逐渐被蒙蔽。而性情粗暴,易于发怒,则让别人对他忌惮三分,敬而远之,也使他不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初时反秦,也是因为暴秦的统治太严酷,不得人心。   至于“仁义”,本是做君王的对臣民不可少的。而说项羽因为所谓的仁义而失败,是指他做事不能当机立决,犹犹豫豫,心怀妇人之仁。“无毒不丈夫。”想要成就霸业,应当狠才对。刘邦知道曹无伤是奸细后,不是马上就诛了么?而项羽,因为听了项伯替刘邦说的好话,就不忍杀刘邦了,这也足以见其没有政治远见。   政治远见是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范增是项羽手下一个颇有政治远见的谋士,可惜项羽不听从他的计策,否则是不会有“汉高祖刘邦”的。项羽的目光比较短浅,这不但能从他欣然接受鸿门宴上刘邦送的礼物这一点可以看出,就从他在乌江边自杀也能看得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题乌江庭诗》中点出了项羽不知记取教训,力图振作,徒然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倘若他回到江东伺机再起,成败犹未可知。失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知从失败中力图振作,重新再来。   总的来说,项羽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最主要的大概就是他没有政治远见。但是,不管怎样,项羽也是“西楚霸王”,推翻暴秦统治的英雄;他雄才大略,纵横沙场,不可一世。他的功绩,他的优点,是不可否定的。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他立“本纪”,放在《秦始皇本纪》之后,《高祖本纪》之前,足以体现他在我国古代史中的重要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1-01
  中国曾有过这样一段纷乱繁杂的历史,其中,我们能看到完璧归赵的功绩、招摇过市的尴尬,能感到退避三舍的谦恭、管鲍之交的深情,能学到围魏救赵的奇谋、唇亡齿寒的教训……我想你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便是春秋战国。   那是一个奇才辈出的时代,随便一个犄角旮旯处可能就隐没着一位英雄;也许昨天他还默默无名,今天他就破囊而出了。无论是圣人贤者、君主卿士,抑或是跳梁小丑之类,鸡鸣狗盗之徒;他们都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到卧薪尝胆、十年图强的勾贱;从助齐桓成霸业的管仲,到变法强秦的商鞅;从遵行仁智礼义信的孔子,到上下而求所的屈原;从年逾古稀、壮志未酬的孟子,到年仅十二已拜上卿的甘罗;从手无缚鸡之力的要离,到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甚至还有冒充使节退秦师的商人弦高,和为复国入吴为内应的越女西施……他们,都是闪耀在这个时代的明星。   在满天的繁星中,有这样的一颗:他是春秋时期继管仲之后最负盛名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据说《左传》主要写了两个人,一个是管仲,另一个就是他;而后半部春秋,全赖此人生色。他,就是郑国的子产。   子产名侨,字子产、子美,谥成子,为表彰他“安民立政”的功绩。他是郑穆公子兰的孙子,子国的儿子,称公孙侨。他居于国都东里,所以又称东里子产。   子产是孔子以前出现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人道”与“天道”相对立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了他的无神论的观点。而这种观点正是春秋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一大特点。   子产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童稚之年就能敏锐地觉察郑国伐蔡之隐患,二十来岁便成为郑国最有全市的七穆之一,在晋楚争霸之外忧与大夫争势之内乱的时候,他承担起挽救国家危难的重任,后来更是执政达二十一年之久。他在政治上的建树首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承认个体农民的合法性,按什伍编制,限制旧贵族实力。其次是重视人民的思想,不反对国人议论国是,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再有就是“作丘赋”以加速向封建社会转化;“铸刑鼎”为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之法。所以后人视他为法家先驱。   内政是外交的根本,外交是内政的外延。比起管仲协助齐桓称霸中原的强国外交,子产的智慧则凝聚为周旋于晋楚两霸之间,捍卫郑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郑国地处中原枢纽之位,因而各大国对它都虎视眈眈。自郑庄公之后三百多年间,郑国再也没有强大起来,只能屈从依附于晋楚两霸。而晋楚争霸,兵祸郑国。自前632至前564这不到70年之间,据《左传》的不完全统计,晋对郑加兵有20次,楚对郑加兵有17次。就是说,当时,平均不到两年,郑不是挨晋攻,就是受楚打。其实,除了晋楚的原因外,这也是由郑国“朝晋暮楚”的外交政策造成的。晋楚对郑加兵,借口最多也是最带有实质性的理由,就是说郑背盟,一会儿附晋,一会儿从楚,造成对另一方的威胁。直到子产受命执政,才抛弃了这个被执行了几十年的对外政策,才使精疲力竭的郑国得到稍事喘息的机会。   子产总结了几十年对外政策失误的教训,分析了当时中原的国际形势,以“非相违也,而相从也”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从晋和楚”是唯一可行的外交路线。与“朝晋暮楚”的“墙头草”政策不同;“从晋和楚”意味着屁股坐在晋国一边,同时争取楚国的友好,也认同楚国的地位。由于楚是异姓,一向被中原诸侯视为化外荆蛮;所以,从思想感情上,郑更愿意附从于晋。子产的这一外交路线为郑国赢得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和平,这在诸侯争霸的当时是多么不易呀!难怪《郑世家》中说“郑所以存者,子产也”。   作为外交家,首先必须具备能言善辩之才;子产在此方面可为首推。郑伐陈,他献捷于晋,旁征博引,以“何故侵小”、“何故戎服”为责难,令晋“不能诘”。他随郑简公入晋,命人拆毁破烂的使馆,并且与晋争辩是非,说得有理有据,晋不得不道歉。在平丘会议上,他慷慨陈辞,为各国减轻贡赋。语言的用词命义、分寸轻重、进退权衡,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子产不但“则能而使之”,而又“善为辞令”,是以他“应对宾客,鲜有败事”。   一般都认为弱国无外交,子产正好为弱国的外交树立了出色的典范。他是在“主少国危,内而七穆争宠,外而两大交迫”的危难时刻受命执政的。且不说他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和内政方面的建树,就他不遗余力地贯彻“从晋和楚”的外交路线,不卑不亢地捍卫国家独立与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作为杰出外交家的才智和品德。   前522年,子产病笃,郑国举国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士大夫哭之于庙,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连孔子也不禁为之流泪。孔夫子对子产是推崇备至,在《论语》中说他“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而后人评价他,说“以楚灵之汰侈,而虚心问理;以晋平之骄惰,而称为君子。下至赵武、韩起、椒举诸人,直仰之若严师,而敬之如畏友;无敢以非理诸求者”。这些都足以说明子产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11-05
                   话说清代雍正三年,一李氏人家携眷自广东迁至四川。其家入川以来,子孙繁衍,传至八代,乃出一奇人:此人读书穷理,好立异说,后创教立宗,惊世骇俗,人皆称之为“厚黑教主”。   教主少时聪颖好学,从孔儒之道,便改字为宗儒,表示宗师儒家。后博览群书,善疑好问,发觉儒学纰漏之处殊多,宗孔子之儒家不如宗自己,遂更名为宗吾,称:每读古人书,必生怀疑,以思想独立精神审视历史和社会。   然,李宗吾何冠以“厚黑教主”之名?   遥想宗吾当年,天资聪颖,嗜书成瘾,无论是圣经贤传,或是鄙俗不堪的唱本小说,他都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后,他考取了四川高等学堂,并在那时开始孕育着一个爆炸性的思想统系。   宣统二年某夜,他睡卧在床上,半睡半醒间,忽见曹刘孙三人煮酒闲聊,不禁恍然大悟道:“所谓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曹操心黑至极,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刘备脸厚无敌,一遇有难,无论大小,即哭哭啼啼,使转败为功。孙权厚黑兼有,却只是个三脚猫:袭取荆州而后向蜀求和——黑不到底;称臣于丕随即与魏绝交——厚不到家。此三人各自施展伸手,不相上下,于是乎,那时的天下只能三分……   宗吾想到此处,喜而不寐,由三国时代推上去,推到刘邦张良,推到孙武商鞅,推到黄石公姜太公;更由三国时代推下来,推到司马氏父子,推到唐太宗明太祖,推到张居正,甚而推到曾国藩。他们这些人,有的长于厚,有的长于黑,有的厚黑兼长,所以不愧为历史上显赫的人物。此外,他又在二十四史的人物中,横推竖推,发现,有多大的厚黑,就能成多大的人物,几乎无一不合。至此,它的怪诞理论业已成型了。   民国元年,宗吾应好友之邀,以“独尊”之名,撰写了《厚黑学》一文。此文一出,轰动一时,震撼了整个文坛。世人惊称之为李疯子和李厚黑,而他,也怡然自冠以厚黑教主之名。   即已成为厚黑教主,便任凭世人笑骂好了。于是,宗吾便将心中所蓄积的厚黑理论痛痛快快地道了出来。一篇《我对圣人之怀疑》,痛骂圣贤,抨击了儒家的四书五经;一篇《怕老婆的哲学》独树一帜,认为官越大越怕老婆;还有“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及“办事二妙法”,将古往今来的“官场现行”描绘出一逼真的写照。这些文章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文笔犀利,讽刺辛辣,无一不在一片嬉笑怒骂声中深刻揭露了人性,令人叹为观止。   宗吾这样毫无顾忌地向世人阐述他的厚黑学,自然会得罪人,尤其是那些以卫道自命的大人先生们。据说有一位关心世道的军人,写了一篇《薄白学》以向他声讨。而此满口仁义道德的薄白学的发明家,后东窗事发,因贪污横暴而被斩首示众。这使大家拍手称快,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   对于宗吾的《厚黑学》,的确也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认为他将英雄与厚黑合为一体,全然不理睬那些成就英雄的主客观因素;还有人认为,他的全部理论都属谬误,一无是处;更有人说厚黑学是毁灭性的文字,小则误导青年学子,大则可使全人类相害相杀而同归于尽。但,如此文字竟可以堂堂皇皇畅销亚洲二十年,而且长期雄视中日韩新等国的畅销书排行榜,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过中外古今书籍,而没有读过李宗吾《厚黑学》者,实人生憾事也!”也许,此文究竟如何,也只能仁者见仁了。   然而,宗吾的为人却是没有太大争议的。他在高等学堂时代的同学们大都在为中国的革命奋斗着。那坚定革命信仰,人称“廖大圣人”的廖绪初;那因不与袁世凯同流合污而慷慨就义的张列五;那讨袁失败后,执教而不忘忧国的谢绶青……他们都曾于宗吾共同研究学问,共同兼办教育,共同努力革命。虽然比起他们,宗吾似乎总是以丑角出现在革命历史舞台上,但以友观人,宗吾当年的深心抱负,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你欣赏狂才黄侃的放荡不羁,如果你钦佩怪才辜鸿铭的语言天赋,那么你就不会不赞叹奇才李宗吾的另类观点。毕竟,他也是那个时代的一株奇葩;而且,比起东方不败来,这位厚黑教主可算是正常的多了!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11-05
     厚黑学 〈节选〉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子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卓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他明目张胆的说:“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他心子之黑,真实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的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   其次要算刘备,他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的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大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对晤,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卑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此外还有一个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娘舅之亲,忽然袭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子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着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丕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着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黑不如操,厚不如备,确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他们三个人,把个人的本事施展出来,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征服你,那时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为三。   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了,司马氏父子乘时而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陶铸,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够欺人寡妇孤儿,心子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诸葛武侯,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着司马懿还是没有办法。他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终不能取得中原尺寸土地,竟至呕血而死,可见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敌手。   我把他们几个人的事反复研究,就把这千古不传的秘诀发现出来,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惯之。再举楚汉的事来证明一下。   ……   据上面的研究,《厚黑学》这种学问,法子很简单,用起来却很神妙,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刘邦、司马懿把它学完了,就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各得一偏,也能称孤道寡,割据群雄;韩信、范增,也是各得一偏,不幸生不逢辰,偏偏与厚黑兼全的刘邦并世而生,以至同归失败。但,他们在生的时候,凭着一得之长,博取王侯将相,炫赫一时;身死之后,史传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后人读到他们的事迹,大家都津津乐道:可见厚黑学终是不负人的。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个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是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舆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厚黑学共分三步工夫。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而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子的颜色,做乳白状,由乳色而灰色,而青蓝色,再进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工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打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初步的工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把他没有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这就是退光漆的亮招牌,可以招到很多买主。人能够造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是着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刘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下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造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真’,方能终,学止佛的人,要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侯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何一不出于此?书册具在,事实难诬,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11-11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提起三国时期,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也没有几个不向往的。光是光荣公司出的三国志系列游戏,就让不少人为之倾倒了几年;而我,便是其中之一,沉浸在游戏中,去寻求那个时代的感觉。 然而,真正将我带回到那个时代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将那个战乱纷争,枭雄并起的年代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神游于此,方体会“语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到天下英雄联手讨伐国贼董卓;从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北方的势力,到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从刘备遗诏托孤儿,到武侯星丧五丈原;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西晋灭吴三分归一统。这种分裂的局面,前后持续了整整九十年之久。 “乱世出英雄。”比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三国争战中的英雄豪杰也是层出不穷的。无论是运筹帷幄中的,还是决战千里外的;就如同那句歌词,“岁月呀,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国演义》中着实的刻画了几位年轻有为的英雄。那遗计定辽东,使得曹操疾呼“哀哉”“痛哉”“惜哉”的郭奉孝;那未出茅芦就已算定天下三分,堪称古今第一军师的诸葛孔明;那守江口得拜大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书生陆伯言;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让人可叹“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那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那继父之志,以玉玺借兵而尽得江东之地的小霸王孙伯符;甚至还有那年方二八,有沉鱼落雁之容,而心系国家之危,巧用连环计的貂婵……他们都不能不令人折服。不过,在我眼中,还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却又一直被现代人们所误解的人物,那就是能够在谈笑间便使得“樯橹灰飞烟灭”的一代儒将——周瑜周公瑾。 《三国演义》中,赤壁鏖战是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周瑜表现最为出色的一段。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指挥,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将风采。从群英会蒋干中计,老黄盖甘受苦肉之刑;到阚泽勇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最后,七星坛借来东风,三江口烧一把火,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但是,优秀的战绩并不能使他获得人们的绝赞,《三国演义》中对于周瑜“气量狭小,嫉贤妒能”的性格描写,掩盖了他的辉煌,却给现代人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一到来,就先智激周瑜,使他说出抗曹的决心。在水军寨中,又接二连三的屡屡挑破周瑜的巧计。使得周瑜深感此人“久必为江东之患”,遂起杀意。而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巧取南郡,强借荆州,以及大破美人计和假途没虢之计,三气周瑜,使得他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中饮恨而忘。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是一部封建历史小说,所以,它的创作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比如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它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为了烘托诸葛亮非凡的智慧,周瑜这个角色就要有所牺牲。所以,他的出场,总是在诸葛亮的左右;他的妙计,总是在诸葛亮的计算之中;他的成功,总是在诸葛亮的帮助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诸葛亮的才干,才能真正达到作者的目的,才能使这部小说精彩。 不过,历史不是小说。周瑜在历史上的表现,比小说中更为优秀。他先辅佐孙策拓定江东一片基业,年仅二十四岁,便成为孙吴唯一一名被封为“建威中郎将”的将领,世人称之为“周郎”。孙策死后,他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他坐镇中流,争衡荆州新土,出生入死,喋血沙场,是千古无双的国士。 周瑜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胆略超人的将军;也是一位智谋非凡,通晓韬略的军师;更是一位精通音律,能歌善舞的雅士。当时便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周瑜与国色天香的小乔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也更增添了他几分儿女情长。 抛弃《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人们对周瑜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与他同时代的东吴老将程普,由心有不服到甘愿折腰,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曹操说客蒋干,面对公瑾,难掉三寸不烂之舌,叹:“公瑾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蜀汉之主刘备,也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后人对周瑜的评价更高。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唯将周瑜一人,在“忠诚大臣”、“智谋大臣”、“大将”三个栏目中均列其名。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周瑜尤为倾倒,曾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更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千古绝唱。 我对于周瑜的喜爱,也不同于一般。他统领大军,指挥若定;他忠诚信义,性度恢弘;他文韬武略,风采儒雅;他才情横溢,精晓音律。他酒醉后舞剑作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的确,周瑜不愧为一代儒将,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大丈夫。 词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11-14
云从点评: 看了这篇感怀性质的文章,我确实有很多话要说,但不属于文学批评的范围,也就不说了。先说说这篇文章写作技巧的优缺点吧。 优点:好像不多,但有一条是值得注意的,就是由虚向实,由虚构到史实的写作手法。这个是人们在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时经常产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不管其时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就是思路比较清楚,论证比较有力,能让读者比较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文章采用两首词作为开头和结尾,很有新意。 缺点:总是有的,还不少。只说两点。第一,文章中的那段引子过长,差不多占了文章的五分之二的篇幅;第二,对周瑜的叙述描写没有深入,只是作了一些比较肤浅的、表面的描写。没有就某个能够突出作者观点的事件进行详细的描写,以至于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映像,看过一遍就忘了。 语言方面,作者用笔比较老道,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得很流畅,给人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云从的点评很中肯,有些也是我感觉到的不足。因为这篇文章最初是写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所以开头的引子多了。但是我却由于不愿意过多叙述大家都知道的情节,又没有什么更多的素材可以写,所以就变成这样有点不协调的模样了…… 这点真的是很需要改进。 小雨点评: 这我深表同意。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和周瑜的差距夸张化了。周瑜作为江东的儒将,其文韬武略不可轻视。仅《三国志九》中把周瑜智力定为99(仅次于诸葛亮的100)就可见一斑。可惜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并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种种细节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作为江东的第一智将,作为火烧赤壁的策划者,作为使老将程普心悦诚服的军事家,周郎处处显示了超人一等的才智。周瑜在很多的方面都有不逊于世人的才干。临场指挥,谋略智略,精通音律,都让人为之绝倒。这样的儒将在整个三国史中都是很难见到的。当然,他娶到小乔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成功之处。^_^ 小没在文章中对周瑜的叙述可谓详尽,但因为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所以有一个不实之处。在真正的三国史中,蒋干也没有那么呆,他是在赤壁之战第二年才造访周瑜的,所以群英会蒋干中计并不能显示周瑜儒将的风采。不过,这也已经不重要了。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周瑜作为一代英杰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失败。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分庭抗争的不世之才。 呵呵,小雨得更像读后感阿~~~~~~~~ 关于蒋干,我忘记说了,在《三国演义》中只有他的衬托才体现了我们家瑜儿的英明神武~~~~~~~~~所以,偶好喜欢蒋干的表现。但,的确如此,干实为一个不错的人物呢。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2-25
初闻静安先生大名是因课堂上老师提到了学问的三种境界出自《人间词话》,那个时候,我正是迷恋诗词之际,听见这个名字,便由衷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名字,感觉像是宽广的胸襟中弥漫着温柔的香气。是什么样的人能想出一个这样的名字,而这样的名字下面又会是什么样的内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查找到了它的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由于先生的《人间词话》对我影响颇大,所以,我总觉得称他为静安先生更为亲切,也更为敬重。

先生是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而他的死,对我颇为震撼,因为先生是投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的,那一天是民国十六年的六月二日。有幸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是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动荡,所以,对于先生的死,我是怎样也无法理解,不能想象他自尽的因由。

某日翻阅书籍间,我见得某人转述先生遗嘱中的一句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后又看到陈寅恪所说的“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静安先生毕竟是末代大儒,就这样的随着一个时代的一种文化而去了。我知道了这个因由,想想觉得难过,但也觉得悲壮。

先生是著名学者,他的作品颇多,我只拜读过一小部分。
《文学与教育》也好,《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也罢,无不透着他对家国天下之忧虑;尤其是对文学与教育的关心,对嗜毒与堕世之愤恨。而除了关乎家国天下之论,先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品评也是相当有成就的。《红楼梦评论》与《屈子文学之精神》都是我所喜欢的篇章,不过,最让我倾心的仍然是《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曾被赞为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作,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而我,只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就已为之所倾倒了。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三种境界都是引用大词人之句,一般的句子,不一般的意味,静安先生真的可以说是这些诗句的超度者。尤其是柳永的那句,原本是艳词,被先生引用后,却完全出离了相思离愁之趣,变得超凡脱俗了许多。而我现在正好处于这一境界,玩笑的说,也就是寄希冀于“衣带渐宽”的境界。

先生的《词话》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境界二字,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许多的论述无非是教人品出写出词境。正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本也”。

我不是学者,我无法说出《人间词话》的文学价值或美学价值;但我是个喜欢词的人,喜欢品词,于是我不能不读静安先生这部作品。而读过之后便觉得,为什么世上会有这样的人能够遍读大家之作,而且还能从中总结出这许多思想理论?而又为什么,那个人不是我?

于是,我对这位帝王之师,这位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这位“旧式学者”中不断追求新知的“最有希望”的一位(语出胡适日记)产生了仰慕,甘愿做他的弟子,并郑重地称他一声:先生!
丑奴儿之没有人
长恨子期约难践,知音无缘,瑶琴断弦,枉念空山又一年。
不笑公明曲错付,谁解牛言?痴人相怜,今朝有酒醉过眠。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